返回

46 大内大内 (2/3)

“正是,要我说,冤家宜解不宜结,按辈分论,他是你堂哥,一起见见面,喝杯酒,说不定就交上了好朋友...”

我略做沉思,颔首道:“一切听凭郡王安排...太子因此案被禁足三个月,与莒内心正惴惴不安。”

我们低声聊了约莫一刻钟的功夫,肖总管先行转入殿内,轻咳一下朗声道:“官家到,列位臣工肃穆!”

我闻言张开了双眼,此时,朝堂上已与空位,诸位朝臣应该悉数到齐。

宁宗皇帝从殿后转屏风处缓步走来,悠悠然入了座。

嘉定十四年七月十五,大朝会就此开始。

我告诫自己要认真地听着,可惜各种官职人名又不甚了解,听了半天,大概明白了是在讨论湖州、嘉兴等鱼米之乡今年遭灾的赈灾事宜。

前面的几件事,包括湖州、嘉兴等地赈灾事宜,应该是早已议定好的,朝会上不过走个流程而已,真正需要讨论或者说争论的,都放在了后面。

第一件事,就让我打了个激灵,立马精神了起来。

“金国左副元帅仆散安贞上月攻破了黄州、蕲州,淮西提刑、黄州知州何大节弃城遁死,蕲州郡守李诚之、通判秦钜全家殉国。”

史弥远躬身缓缓向宁宗道出了最近收到的战报。

宁宗闻言脸色微变随即询问道:“朕记得那秦钜可是高宗朝宰相忠献公的后人?”

“回官家,正是高宗朝宰相秦桧秦会之的曾孙。”参知政事任希夷躬身回道。

宁宗闻言一叹,“李秦二人全家忠勇献国,追封此二人为烈侯。”

随即,他调整了一下坐姿:“都议议吧。”

史弥远率先回道:“自嘉定十二年,金国重兵分三路入侵我大宋以来,前方将士拼死相搏,在大安军、枣阳、濠州等地相继击败金军,此次突袭黄、蕲二州,臣以为只是局部劫掠,是因我方大意,才导致失陷,现金国所部已被扈再兴及赵范、赵葵兄弟联手击败,回军北边,并无大碍。”

薛极趁势跟进道:“官家,现下当务之急,乃是为二州选派新任郡守知州,做好战后安置,臣举荐将作少监李汝臣、刑部员外郎王道明二人兼知黄、蕲二州事。”

真德秀、魏了翁等理学派当即提出反对。

兵部尚书宣缯,因素来与史弥远亲善,面对这等议题,不是拿出防御金人再次劫掠的方案,而是连连发声支持薛极的举荐。

两拨人唇枪舌剑、互相辩驳,令我看得、听得目瞪口呆。

宁宗极不耐烦,当即下令此事容后再议。

二州人事搁置后,下个议题再次让我精神一震。

淮东制置使贾涉麾下都统司计议官赵珙出使燕京归来,蒙古汗国将借道大宋汉中地区迂回讨伐金国的意愿提了出来。

就此事,史相派认为蒙人借道目的存疑,若轻易答应恐有假途灭虢之祸。

真德秀等人则持积极态度,建议可利用蒙古汗国来削弱金国。

我心中大致明白,真德秀等人或许本意并非如此,他们是本着你认同的我就要反对的、你反对我就要认同的原则,只是单纯地和史弥远派作对,毕竟当年徽宗皇帝联金灭辽的教训大家都还心有余悸。

我看着眼前这一幕,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平水河边两只大黄牛顶角、想起了村里那几位农妇撒泼打滚...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算是对史丞相的权势有了新的认识,虽说丞相大权在握,远没到可以只手遮天的地步。

因为,朝堂中反对派为数不少,尤以理学一派为最。

我在想,每次都这么争吵,怪不得官家都不愿意上朝会!

其实,宁宗也不傻,靖康之难也才过去不到百年,他也担心蒙古会变成一百年前的金国,当堂支持了史弥远的意见,决定再派使节去回绝蒙古国的要求...

结果,两边又因为使节人选再次争论起来,我看得是好一阵无语。

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时候,真德秀忽然跨前一步,站立到最前排,朝宁宗躬身禀道:“官家,沂王嗣赵与莒既已入朝列,在下以为,可遣沂王嗣为使节,一是尽快历练小王爷的胆气,二是能彰显大宋对蒙古国之重视!”

真德秀此话一出,堂上除了几声干咳,一片寂静。丞相派的诸臣都大眼瞪小眼看着头儿史弥远;理学一派的众臣,一时还没搞清真德秀葫芦里卖什么药?

真德秀这一击,史丞相显然猝不及防,正琢磨着如何拿话护我,宁宗却开口问道:“你讲的是贵吗诚?贵诚今天也入朝会了?”

我不紧不慢,跨出正步,在通道间穿过,从第五排位走到最前排,恭恭敬敬的撩袍跪下,磕头,三呼万岁!(这些,都是余妈妈重点教的,沉稳、不急、不躁、大方、严谨)

官家许是见我礼仪得体,欣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