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 御街寻踪 (1/2)

在余府闭门学习了一个多月,第一次出来看热闹,精神充沛自不用提。

我看看身边的余妈妈,倒是越走越慢,知道她脚程赶不上了,而且走了一上午,也累了,抬眼寻找,前面正是一家宏伟壮丽的大酒楼“太和楼”。

我故作饥饿状:“余妈妈,实在是饿得慌,前面这家真气派,您就带我去见见世面吧。”

余妈妈侧目笑笑道:“行,你以为我看不出来啊,你是替我省脚力呢,反正今天你请客,咱就去这家官营的酒楼吧,正好有几样菜,我给你讲讲。”

我牵着余妈妈走进酒楼,乖乖,大到几乎不行,光一楼看上去就有上百间包厢,后面竟然有上百位师傅在现场酿酒。我赶紧找了个沿街靠窗的位置,让余妈妈的先坐下,吩咐小二端来茶水。

小二到时,热情问道:“客官,要不要金钗?”

我猛一听,肯定是好菜,随口应了声:“要得。”

小二赶紧做了手势道:“那请客官进包厢。”

余妈妈在一旁呵呵笑着,朝小二摆了摆手道:“小二,我们就吃点特色菜,不用安排金钗了。”

小二见风使舵道:“好的,太太,现在上客不多,您就先点,我让厨房就着先上...”

余妈妈想了想,一个一个报道:“今儿我带孩子吃点心为主,来两只胡饼,一块东坡肉、两块定胜糕、一笼兜子”

小二应声道:“好嘞,您稍等二位。”

等小二转身走了,我不解问:“余妈妈,他推荐金钗,干嘛不点?”

余妈妈噗呲笑出声,赶紧用手抿着嘴:“傻孩子,金钗是艺伎,这家酒楼有‘金钗十二行’,她们以舞乐为客人饮酒助兴,让顾客乐不思蜀,满意而归。你还真要,那就点一个试试?”

“啊?不要,吃不消的...”

说得余妈妈又笑出了声儿。

不一会,菜品和点心陆续上桌,我也都是见所未见的玩意。

先上的一笼兜子,我研究了半天,就是将包子捏成头盔的形状,顶端留出一个圆圆的缺口,实际上就是不封口的包子(现在杭州城里的烧麦)。

第二样上的是方糕,余妈妈告诉,这叫定胜糕,是临安百姓为韩家军出征鼓舞将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胜”两字,糕上面插有小旗及参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

第三盏上的是东坡肉,其实就是一块红烧大肥肉,我的最爱,我一通秋风扫落叶,余妈妈还没讲完,肉已经见了底。

余妈妈说,东坡肉是苏轼发明,他在杭州任知州的时候,治水有功,当地老百姓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给苏轼送去了整条猪肉,苏轼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软烂,然后分送给老百姓吃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之为东坡肉。

最后上的是两块胡饼,跟龙王镇上的圆烧饼大差不差,余妈妈介绍说,盖胡饼者,以胡人所常食而得名,制作胡饼时,在擀剂成饼时要用专门工具戳花(使透气,快速成熟),并且声响不断,即“卓案之声”。

我觉得临安的胡饼,确实要比龙王镇的更脆,更香,更酥。

等我食饱茶暖,走出“太和楼”,再看看周边,各式食肆正好是最热闹的时候,洋饭店兼卖酒,南食店谓之南食、川茶分饭...

各式招牌和布幡上“鱼羹宋五嫂”、“汴梁羊肉李七八”、“奶房王家”、“血肚羹宋小巴”、“夏菘鸡毛菜”、“杂菜羹李婆婆”、“涌金门灌肺”、“南瓦子张家团子”、“猪胰胡饼”、“卞家从食”、“王宣的旋饼”、“望仙桥糕糜”,争奇斗艳。

我虽是腹中大饱,但是看到飘荡在风中的布幡,忍不住口水直流。

余妈妈见我囧样,笑道:“孩子,你这是嘴大喉咙小,别太馋,下次一家一家吃过来...”

我哪敢不应承,抿着嘴笑,频频点头。

今天正逢元宵,一路灯海接踵,虽然还不到天黑,御街两旁已是花灯无数,烟花如雨,无论官民,都纷纷涌上了街头游玩,人是越挤越多。

余妈妈告诉我,临安元宵节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大有“十字楼头星共灿,万家门口月初明”、“烛天火树三千界,照地银花十二行”的意境。

那些瓦舍勾栏和歌馆茶坊,趁着元宵佳节,“更兼加价等货,处处管弦”。

各处瓦舍都有围墙、有门,收费入场。我好奇的伸长脖子去看,里面有戏台和观众席。观众席上又分“神楼”和“腰棚”等雅座,而平地则是平民站立观看。

余妈妈对我解释道:御街上的歌馆茶坊则是歌伎待客之处。歌伎分为官伎、营伎、家伎、私伎等多种,她们主要为客人表演弹奏乐曲、唱歌跳舞等;但是也掺杂了一些艺人为取悦市民,提供一些低级趣味的表演,如嘲笑残疾人的生理缺陷,讽刺乡下人没见过世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