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5 要办银行 (1/2)

在民国初期有一个亿大洋怎么花?

袁课文不知道,因为一个亿看起来很多,其实平均到五亿人身上一点也不多。

他不是后世的主持人,能说出什么困难平均到十四亿人身上都不叫事。

好嘛,有好处的时候你不说十四亿人。

有困难了,你想起来了十四亿人。

此时四个步兵师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再扩编,军官素质跟不上,忠诚度也有限。

所以袁课文现在没有再扩编,而是留下了四个步兵师,加上警卫旅,炮兵旅一年的军饷,也就是1000万大洋。

因为最贵的火炮已经买了,现在只考虑步兵装备。

一个步兵师中,四个步兵团,以及骑兵团,一共一万人的枪支。

三个步兵师,那就是三万杆。

按照成本价30块大洋一杆,那就是90万大洋的步枪成本。

除此之外,步兵配备机关枪。

原有的北洋军,一个步兵团配备一个机关枪连。

其中这个机关枪连,只有四门重型马克沁水冷机关枪。

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这玩意太过笨重,再加上消耗弹药。

光是四挺重机枪,就得小一百人给他伺候后勤。

一挺重机枪三千大洋,一个步兵团四挺,也就是一万二大洋。

一个步兵师四个团,那就是四万八。

三个步兵师,那就是14.4万。

因为袁课文要打造精锐,平时的实弹训练是最重要的。

而实弹训练,意味着金钱。

之前的五千万贷款,那是机器设备的。

要想生产武器装备,还得留下各种成本开支。

一年的兵工厂运营,以及四个步兵师的装备,和炮弹,枪弹消耗,大概需要三百万。

他这会的产量还不足,人工也不多。

要是张作霖的奉天兵工厂,那可是一年2400万大洋,足足比袁课文的多了八倍。

但是人家的产量也多。

奉天兵工厂,巅峰时一年可以生产的枪支6万多支,大炮200门,炮弹20多万发,子弹能达到了1.8亿发。

袁课文这会,目标是枪弹一百万发。

而为了增加兵工厂的产量,袁课文给了兵工厂三倍的经费。

如此,也就是两千万。

一个亿减去军饷一千万,兵工厂经费一千万,还剩下了八千万。

袁课文立刻做出规划。

“化工厂追加投资一千万,飞机制造厂追加一千万投资。”

“煤炭,追加三千万投资。”

“投资一千万用于化肥厂。”

“剩下两千万,用于修建铁路,增加钢铁厂投资。”

如此,一个亿大洋的花销定了下来。

袁课文先是拜访了孙家的家主孙多森。

?“孙叔叔,最近身体可好啊?”

?孙多森家族,可是民族实业大家族。

华夏第一个机器面粉厂是他们家的,中孚银行是他们家的。

中国银行,是他筹备创办的。

此时的他还没有辞职,他是属于财政总长周学熙的人。

再过两个多月,财政总长换成交通系的梁士怡,他也主动辞职。

对于恢复帝制,他也是列名其中的。

而他的孙家,可是在民国拿出二百万大洋现金的大家族。

“二公子啊?劳烦您挂念,身体还不错。”

?孙多鑫实际上是民国的人,在1918年去世。

孙家还有一个名人叫孙家鼐,光绪皇帝的老师之一。

而他的舅舅,叫李经楚,是李鸿章大哥的儿子。

?也就是说,李瀚章是他姥爷,李鸿章是他二姥爷。

可以说,他是淮军的人,也是北洋的嫡系。

袁课文是来求援的。

李经楚的交通银行,以及孙多森创建的交通银行,可都是民国顶级银行。

为啥?因为他可以发行钞票。

“孙叔叔,我来是拜访你,顺便求个金融人才。”

“我记着,二公子不是投笔从戎,参军去了吗,怎么又要金融人才?”

孙多森并不知道袁课文的实力。

实际上只有袁大头,定太子,段芝泉等少数人能猜的大概。

但是具体的真实数据绝对没人知道,比如他最近拿出来的这一个亿大洋,绝对是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孙叔叔说的不错,我确实去参军了。

可是这军队也得有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