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加影响力,杨度甚至于通电各省将军、巡按使、都统、扩军使。
各省城及上海、汉口商会,请派代表来京。
在这种有意无意的明示暗示下。
明眼人谁看不懂这局势?
借着这股风,大小官僚无不极尽“劝进”之言。
以图得个拥戴头功。
所以从8月起,京城就已经酝酿着改制的暗流。
总统府顾问鹰酱博士古德诺也在《京城晚报》刊登论君主与共和的利弊。
暗示鹰酱支持这次国体变更。
当然,出力最多的要数他的长子袁克定。
这位潜在的继承人为了巩固父亲称帝的决心,可谓是费尽心思。
这也难怪,毕竟皇位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尽管父亲自视甚高。
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内心渴望却又犹豫不决。
需要有人给予坚定的支持。
毕竟,华夏两千多年的皇权制度根深蒂固。
如此重大的变革,必须慎重考虑。
外国的支持已经到位,民众的意愿也已表明。
整治上许多原本的对手也已表示服从。
父亲还在犹豫什么呢?
啊,或许是地方上的实力派尚未明确表态。
袁先生可能正是在担心这一点吧?
“父亲,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支持您恢复帝制,
您不能背弃民众的期望啊!
犹豫不决只会招致祸患。
如果您担心地方上的诸侯有二心,
那就让他们提前公开表态!
如果他们表示支持,那就等于与您站在了同一阵线;
如果他们反对,那就是与中枢决裂,
您在道义上完全有理由采取行动!”
这是袁克定劝说父亲的话语。
是这样吗?
袁世凯犹豫不决地思考着。
确实,要求他们公开表态支持是个好策略,
毕竟出尔反尔在整治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除了这个,
是否还应该采取一些更实质性的措施呢?
比如提供一些具体的好处?
对此,袁克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果父亲仍有疑虑,不妨要求各地将领们送子为质!掌握了他们的儿子,相信他们都会忠贞不二。”
这个方法确实巧妙!
袁世凯顿时感到茅塞顿开。
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在那些不太可靠的省份中。
滇省的蔡锷已经被软禁在京城,不足为患。
但桂省的陆荣廷却有些难以控制。
东北的冯德麟和孟恩远都是性格倔强之人,需要特别留意。
这次要求送子为质,他们将是首选对象。
至于刚刚冒出来的张雪勤也有点意思。
想不到张作林的儿子竟然是个有出息的!
想到张作林,他的脑海里立即显现出一个狗皮貂内罩着单军服、憨头憨脑的绿林人物形象来。
那是两年前,南方GM军正在闹腾。
袁世凯需要各地武将们的支持,需要后方稳定。
所以想清除异己,张作林当时算一个。
张作林虽然盘踞在东北,又有日子人扶持。
却自知斗不过袁世凯,便马上上书表示臣服:
“愿负弩前驱,惟大总统马首是瞻”,并主动拜见。
刚当上师长的张作林一看就知道是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
一进中N海怀仁堂的大门就噗通跪下,连连扣头
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年代了?
宣统都已经退位好几年了。
袁世凯的麾下文臣武将那么多。
谁还用这种三拜九叩朝拜皇帝的架式呢?
不过对于这个大礼,袁世凯倒是很受用。
也许张作林不行军礼而行前朝大礼触动了他的心内的某根神经吧。
他对老张的好感一下子就生出来了。
连忙拉起来叙话:“现在都是民国了,都不兴这一套了。”
张作林却不依不饶:“前清那阵,作林只知有皇上,如今只知有大总统,大总统就好比皇上,见了您老人家,哪能不磕头?”
礼多人不怪,虽然算不上袁世凯的亲信。
此时也谈不上对张作林的信任。
但这恭敬,还是让袁大总统心里舒服之极。
然后宾主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