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9章 外出取经 (1/2)

秦锋唱了一首歌。

其实他只是起了个头,就变成了大合唱,因为每个人都在齐声高唱:“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

歌词里的一座座青山、一片片梯田、弯弯的河水、高高的松柏,好像就是说的大槐荫村,唱进了每个人的心坎。

那一夜村里32位老人喝酒吃菜,热热闹闹听到了新年的钟声响起。张太白提议休息,所有老人站起来对着镜头告别。

秦锋留在最后,他录了一段视频发给父母拜年,说了些‘孩儿不孝’‘今年又没回家过年’之类的话。

可他收到的回复是:“没事儿,我们也在看你们的直播呢,咱们一直在一起!”

他这才想起直播间一直还开着,走过来拿起直播手机,显示仍然有55人在线关注着,而峰值数据超过了3万人。

在这些观看人数中,侯海燕是其中一个。

她曾经几次拿起手机,编写了给秦锋的话,最后都删掉了。因为聊天记录里那句“谢谢你,明年遴选我会努力的”包含了太多心意,很多话已经不需要说了。

不过在看到秦锋走过来关闭直播时,她在直播间里留下了三个字:“新年好!”

看着陌生的ID和熟悉的头像,秦锋会心一笑,对着镜头说道:“谢谢,你也是,新年好!”

第二天上午,秦锋提了点酒菜,深一脚浅一脚地去了祖林。

他找到了严守辙的坟,清理了墓碑前的积雪摆上了酒菜,在石栏杆上坐了一会儿。

今天是守辙书记的祭日,严妍没法进山,他代为探望。

自己不过是才履职一年,就体验到了工作的艰难不易,这位老支书默默奉献了接近三十年,帮助深山里的人走出去,在奔小康的路上不掉队,无愧于时代楷模称号。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像严守辙那样每天巡视村庄,清理各处老房屋顶的积雪,帮着大家拍拍视频,修理小家电,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天都向乡政府汇报村里的情况。

纪怀山担心山里老人健康安危,向县里借了除雪车去疏通山路,花了4天时间才让道路恢复通畅。

春节假期结束后,纪怀山第一时间在县里提出了西御道乡银龄产业发展计划。

他也观看了秦锋在除夕夜的村晚直播,那些老人眼里闪着幸福的泪花,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他甚至为自己之前那没说出口的想法(放任不管)感到羞愧。

所以新年的第一件工作是组织一次考察调研,去三个地方考察他们医养中心的运营现状、发展前景以及PPP模式的运作程序。

秦锋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他跑去找二太爷商量,因为纪怀山给村里安排了两个名额:“您觉得谁去比较好?”

他本以为张太清本人会要求加入,可没想到二太爷推荐了张桢利:“我们这个项目啊,首先得保证能成功落地,其次是不能长期亏损。年轻一辈里,桢利是最关心村子发展变化的,历年来累积捐赠最多,又有成熟稳重的商业头脑。你问问他有没有时间和兴趣吧。”

张桢利欣然同意,并且约定了在其中一处医养中心汇合。

他们的行程安排很紧张,计划5天4晚时间走访三座城市,纪怀山为了掌握最真实的情况,甚至都没提前跟对方打招呼预约。

对方欣然开门接受调研考察最好,若是不同意就说明里面有猫腻,他们就守在门口等里面有人出来,细细地打听情况。

正因为这样,他们考察的第一家就发现根本不像宣传的那么好。

园区有上万平米的大楼、两百张床位,医疗、护理、养老、抢救设施都齐全,但只有五位老人入住,工作人员倒是有四五十位,整个单位全靠上级拨款维持着。

门口的保安一语道破原因:“收费太高了,每人每月最低八九千的生活费和护理费,一年十几万呢!不是说老人住不起,而是儿孙舍不得花这钱!”

不过后面两个调研对象运营得都不错,广州那家规模不大,只有入住率都超过了40%,并且有逐年递增的态势,人家的项目收费便宜,其中价格最低的一个床位每月只需要1500块钱,也有条件好价格高的特护房间。

这里的生活、娱乐、护理、救治等条件都很完善,老人们相处和睦,秦锋自己都觉得将来老了可以来这里养老。

他们的问题犀利,调研全面,给人的感觉不像是调研而是像督察组突击检查工作。

怎么务实的工作作风引起了广东那家机构的投资方注意,他们特地把考察团留下询问了大槐荫村的情况。

纪怀山准备得很充分,马上拿出了一份招商引资方案,里面有无比详细的资料。

秦锋看着封面上“招商”二字心里打鼓,扭头看向张桢利,担心这位出资人会不高兴。

哪知张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