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6章 徒刑 (2/3)

,暴戾无亲曰剌,李世民想借燕剌王刘旦讽刺元吉,人都死了,还要让他们背负着恶名。

但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是个勤政爱民的皇帝,每日起的早、睡的晚,既要拉着他的统将们习射,又要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不过李世民看在婉钰怀着孩子的份上也没有太过折腾她,早上起身时也特意放轻了声音怕将小女人吵醒。

最近京师及多地爆发了旱灾、蝗灾,着实是令人忧心,有几次蝗虫甚至飞到了显德殿里。于是婉钰便央求着李世民能将当初她在齐王府养的红鹞子养在这显德殿中,婉钰说她是有些怕这些虫蚁,而这红鹞子刚好会把蝗虫吃掉.......

李世民抚了抚婉钰裙摆下圆滚滚的肚子,甚是满意,但眉宇之间确是化不开的愁色:“嗯,你这肚子怎么看都要比同月份的大些。”

婉钰没有接他的话,便当李世民这是答应了。殿中陷入一阵长久的沉默,李世民倏然开了口:“都说关中饥荒、蝗灾乃是天罚,是帝王德行有亏的警示。朕自问继位以来殚精竭虑,推行仁政,并未做出有负于天下之事........如今多地蝗灾严重,甚至有不少父母为了粮食将自己的子女变卖。听说,现在已经有人在父皇那嚼舌根子,说是朕杀兄弑弟逼父为神明所不容........朕看用不了多久便会有人提出让朕下罪己诏了.......”

“所以,陛下是在为自己而忧愁,还是为百姓而忧愁呢?”女人问的直白。

李世民神色一滞,目光有些犀利的看向女人,“在你眼里朕就是一个只关心自己的昏君吗?”

“陛下自然不是昏君,魏征不是说了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像陛下这么虚心纳谏的好君王,想必若是真有人提出让陛下下罪己诏,陛下也不会拒绝吧......但陛下也清楚,下不下这罪己诏结果都是一样的,所谓天罚不过是一种无计可施的说法。”女人莞尔一笑。

“的确是无计可施........如今看来只有调粮赈灾这一条路可行了。”男人揉了揉紧拧着眉。

女人挑挑眉道,“陛下不舍得了?陛下不是正月里还对王珪大人说起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文帝不怜百姓而惜粮........陛下可是说过自己不会做文帝那样的吝啬的人的。”

李世民问:“怎么?朕说你们姓杨的皇帝,你又不爱听了?”

女人托着自己的肚子喃喃道:“我才没那么小心眼,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开皇年间多次饥荒、大旱,文帝对于救灾也是不遗余力。关中缺粮自古有之,皆是依赖于关东、洛阳。开皇十四年京师地震,关内诸州大旱。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若移粟就民便是惜民,移民就粟便是劳民,未免有失偏颇了。我年幼时曾问过祖父缘由,祖父说文帝此举是为了借“灾”改制,为后面两年的义仓改官做铺垫罢了......并不是像陛下所说的‘不怜百姓而惜仓库'。”

李世民沉思半晌问道:“那你觉得此次蝗灾,朕当如何做才是?”

“派人亲巡灾情据实以报为其一,调粮赈灾使百姓不饥为其二,总结灭蝗之法,普及百姓齐心灭蝗为其三,其四......”女人说着有些犹豫的看向李世民。

“其四是什么?”李世民颇有兴致的打量着她。

“其四便是要堵住有心之人和无知之人的嘴,这就需要陛下出力了。”女人唇角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弧度。

“依你所言,朕当如出力才是?”男人挑了挑眉。

女人漫不经心的扫过服侍在殿前的宫人,在男人的耳边小声低语起来。男人的唇角渐渐勾起,眼中的忧色逐渐褪去,眸光变得深邃。

李世民勾起女人的下颌,拇指抚蹭着女人红润的唇瓣,未上口脂却依旧动人:“朕发现,你倒是比房玄龄、杜如晦他们更合朕的心意。”

“从北周到隋,我的祖父共辅佐过四位君王,我从小在祖父身边耳濡目染。祖父过世后,我又被送到了炀帝的身边,再后来又是太上皇和陛下......比起他们二人,我自然更懂陛下的心思。”

李世民知道这个女人在帝王之术这块是有自己的造诣和骄傲的资本的:“若你是个男子,朕想朕会封你做个中书令。”李世民笑道。

“那陛下就封我个一官半职,好让我有机会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效力如何?”婉钰好心的建议道,语气倒不像是开玩笑。

男人靠近了她的耳边,小声说道,“朕觉得就像现在这样挺好的,你白天替朕分忧,晚上为朕效力,不是一举两得。”

男人见婉钰略显落寞的神情,沉默不接话便也不再逗她,“朕还是要感谢观德王养了个好孙女。跟朕说说,你的祖父认为文帝是个怎样的君王。”

女人犹豫了片刻,缓缓开口,“祖父说,文帝克己复礼仪、励精图治、谨慎周密,总的来说算是个很好的皇帝,但却过于多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