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亭处,有着乡里众人接连几天的赶工,一座简单的学堂已经建了将近有一半了。
虽是简单,但屋子甚是结实,不会倒。就是地方有点小,根据三老的意思,学堂要建成一个“工”字形的样式,大门建在“工”字的东西两侧,这样的话进入大门之后便是两座宽敞的前(外)院,三老的意思是一日之计在于晨,娃子们每天起来后都可以站在院子内读书,而“工”字的第一笔横结构被设计为仓库与书馆,将来孩子们的需求大了的时候,便可以在里面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以及一大堆的书籍。
“工”字的第二笔竖则是建了两间屋子,这是夫子用来休息的地方,“工”字的第三笔横结构则是建成了三间学堂用来上课。
一群大老爷们儿此时正在干活,在这个冬天干的满身是汗。
“叔伯们,粽子来喽,开饭喽——”
苏酒儿带着一群人,进了大门后,站在前院内大叫了一声。
瞬间,里面干活的人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
刚出笼的粽子弥漫着浓郁的香气,苏粱将蒸笼放在了早就准备好的桌子上。各式各样的粽子映入眼帘,苏枝这一方包的粽子有好几类,范知音买的是猪肉粽,苏虎一家人带来的材料是咸肉馅的,肉粽子里面的猪肉经过范知音调味的腌制,蒸煮得刚刚熟透,带着浓郁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苏牧苏平两家包的则是甜粽,里面包裹着糯米和红豆,尝起来甜而不腻。
百姓们围坐在一起,拿起手中的粽子,互相分享品尝着。
“叔伯们,怎么样怎么样?”
苏酒儿迫不及待的问了起来。
别的吃食还没送过来,他们来的早,是第一个送到的。
“香!”
一群乡民们实在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便只能用这最普通的香字来回话。
刚刚干了活儿,这会儿到了饭点那可不得使劲儿的吃?
这好不容易过个小年,难得吃回肉。不得不说这粽子的味道还真的是香。
没过多久,陆陆续续就吃食送到了,七里乡的众人有好些家前来院子里送食物,他们早饭送来的都是粽子,毕竟灶糖和年糕还需要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好。
大家有说有笑,一边手捧粽子暖手,一边唠叨着乡里最近发生的大好事,让大家心生共鸣。
吃着讲着,苏荣不由的想起了春夏庄馆的生意一事,便当着众人的面提了出来。
乡亲们听完之后有惊讶的,有高兴的,也有沉默的。
惊讶是因为他们没想到此去一行人竟然还会有这样的机缘,有这样一场送上门儿来的生意让他们做,高兴的自然是因为他们可以拿到银钱,而沉默则是不知道该如何分配。
毕竟苏荣说的对,鱼是有总量的,但是田里的粮食是没有的。
一旦分配的不好,很容易惹人抱怨。
三老沉思了一番,最终决定问问乡里众人的意见:“你们怎么看?都说说看。”
“三老,这生意咱们家是想做的,但是这分配怎么分就显得有些麻烦了。”
潘田欢:“是啊,三老,俺家的情况你也知道,俺家拿不出这么多粮食啊。”
他都二十八岁了还没娶上个媳妇,所以家里人就只有他爹他娘和他自己,每年光是应付那十一亩地的秋税都忙的够呛,而秋税过后,他们田地里种的那些菜都得留着他们自己吃,他们从这个月开始赚了大量的银子,至少夏税的银钱绝对是可以交够的。
家里人少的纷纷点头,赞同潘田欢所说的话。
他们就算是想挣钱,但为了自己的肚子,也只能眼馋着。
市场价的粮食最高的就是两文一斤,哪怕他们将手中的粮食以最高价格卖给春夏庄馆,然后再以较低的价格去买其他的粮食,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肚子,也能赚一点小钱,但他们哪儿有那个闲工夫去倒腾来倒腾去的?而且利润还不高。毕竟菜价的起伏变动并不是特别大。以百斤两百文的价格卖出去,再以百斤一百五六十文的价格买别的菜回来供他们吃,这赚得的钱和他们直接卖给菜商差不多。
所以说,粮食少的人家是绝对不愿意卖的。
他们自己都不够吃呢!
见此,三老叹了口气。
他深知七里乡的处境困难。井田制的田,其实是块田九分均八户,但他们七里乡的人在老一辈的时候,有些人陆陆续续出山,导致乡里的人一下子锐减了一大半,所以现在变成了块田九分均四户。
田还是那么多田,税也还得交那么多税,但是种地的人却少了,这平均在每家每户的肩膀上的担子也就重了起来。所以七里乡的众人对后代子嗣格外看重,到了最近这几代里,七里乡好不容易才慢慢发展起来,户数逐渐增多直至增到了现在的九十九户,但这也还是不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