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章 —明清多层镂空雕和田玉板:灵芝草海水纹四爪双龙玉板 (2/4)

形体多为弯曲状。早期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以细线条进行刻画,后来线条才变宽起来,上面也布满装饰性的其它纹饰。随着社会的发展,龙的形象才变得丰满,人们为了龙纹的图案更加突出,在龙纹之下刻画云雷纹等图案,在此衬托下,龙愈加清晰明了。

龙纹有多种纹样,如:虎耳龙纹,虎耳对称排列;前卷角龙纹,角往前卷,对称排列;后卷角龙纹,角往后卷,对称排列;曲折角龙纹,角呈曲折状,对称排列;长颈鹿角龙纹,角似长颈鹿,对称连排列;象鼻龙纹,鼻子长如象鼻;卷龙纹,躯干作蜷曲状,有多种形式。

其中,龙纹中的代表非夔龙纹莫属。夔龙,传说中一种像龙一样的动物,形象一般是开口、独角、单足、上卷尾。而夔龙纹,则为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夔龙纹与圆涡纹排列成二方连续图案,即为古代文献里“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所提到的火龙,而圆涡纹则即“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里的火纹。

宋代玉器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开始倾向于世俗化、商品化。当时的绘画艺术对玉器影响甚深,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形神兼备,极具文人情趣,毫无粗制滥造。其制作工有以下特征:首开立体镂雕制作之先,为元明清三朝镂雕工艺提供先例。凤鸟翅羽、鱼类鳍尾以及花叶多用根根挺拔的直阴刻线刻画。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辽金两朝是各以契丹、女真为主体民族所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该时期玉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玉器制作随意自然,不受程序化的束缚,生活气息和自然情趣非常浓郁。

辽王朝统治范围是唐代河北藩镇割据旧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较多的地方特色,所以辽代雕琢工艺颇得唐风。这一点在辽代玉匠对大量细密整齐阴刻线条的运用上尤显。

辽代工匠常根据玉原料的自然形态随形设计进行雕琢。圆雕器制作,多选用三角形和椭圆形籽料,以其较大平面为底,然后在各面进行细琢。此期玉器在设计构图上讲求成双成对、均衡对称。

金代玉器多为片状平雕制品,圆雕器甚少。前者常作上下、左右对称的一对两件组合。这是用“成形对开”工艺制作的。所谓“成形对开”,首先将较厚的片状玉料设计制作出基本的造型轮廓,再切割成两个薄片,最后进行精雕细琢。此类玉器多为单面工。

金代玉器常以三角、方、椭圆等几何形为外形轮廓;花鸟图案的边沿多作锯齿状、波浪状。

元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其刀法浑厚、线条粗犷、棱角分明,不太注意细节上的修饰和大面积抛光,玉表常留有原始砣痕。这似乎与蒙古民族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海东青攫天鹅”——“春水玉器”是元代最具特色的器类。春水题材主要以多层镂空工艺形式出现于炉顶或带饰之上。其内部“深层立体镂雕工艺”的痕迹是元代工艺重要特征之一。进行透雕制作时,皆以圆柱形实心小钻与金属线锯从不同角度进行钻孔和拉切。由于元代玉器多不整修和抛光内部细节,圆柱状钻痕与线锯的拉切痕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一般浮雕带板的地子上也多有柱状钻头凿出的小钻眼。。“春水”和“秋山”图案在这种镂雕工艺的表现下层次丰富、纷繁错落,图案表面凹凸分明,立体浮雕感很强,达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元代工匠常以重砣将肖生玉器的头、颈、躯干、四肢隔开,一般一件器物上重砣很多,其痕迹十分粗深。

明代玉器制作在XJ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很大发展。总体工艺风格简练、鲜明、豪放、不拘小节,这源于直接承袭了元代北方玉工的碾琢风格。中期出现的“多层镂雕技法”(“花下压花”技法)可以表现具有较好透视关系的上下层花纹,能增强视觉上的立体感,上下统一、内外一致。明代玉器工痕特征如下:

管钻痕迹。管钻是重要的玉器制作工具之一。明代玉匠常以管钻钻成的阴刻深凹痕表现动物图案中的眼睛、牙齿、身上的花纹,仿古器上的谷纹、乳钉纹和莲蓬上的莲子等物。

线条特征。阴刻线痕多宽而深,线条很有力度,笔笔见锋直来直去。歧出、过界、错刀等工艺上的瑕疵很常见。

抛光工艺特征。“花下压花”玉器的上层纹饰皆抛光细致,泛有玻璃状的光泽;下层纹饰和地子多为亚光状态。此外打洼工艺留下的凹槽内也常泛有“玻璃光”。

清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清代玉器玉质之美、雕琢之精、设计之巧、造型之奇、纹饰之多集历代之大成。传统的线刻、浮雕、镂雕等工艺被发挥地淋漓尽致。制作较明代更加规整细致,阴刻线条连贯性较好,一气呵成。地子干净平整,构图繁缛复杂。实地阳纹玉器很多。抛光细腻,玉表光泽多呈蜡质或油脂状。

拉丝工艺的主要过程:先在将要镂雕剔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11章 —明清多层镂空雕和田玉板:灵芝草海水纹四爪双龙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