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玉蝉。
汉代处于最强盛的帝国社会,中国玉文化发展到了大气磅礴,巅峰雄峙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玉所具有的神秘性和稀贵性,其地位是黄金白银都无法企及的,因此,猪被人们选中作为对象或形式制作成玉器,可见其时被人所珍视的程度。汉代的玉猪,既以玉握为主,它的形式少有变化,一般为十几厘米长.三厘米左右高的扁柱体,而且采用的工艺也比较一致,即汉代玉工最著名、最擅长、最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线条粗犷简练,遒劲挥洒,寥寥几刀,便把一截扁柱形的玉料雕塑成一头肥胖可爱,匍匐在地的大肥猪,令人叫绝,难得佳器!
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尸身不腐,使复活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琀等葬玉的完善形式。礼器是古代礼制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玉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但并非泛指礼仪中所用的一切玉器,而是专指璧、琮、圭、璋、璜、琥这六种玉器,称之为“六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这说明当时已有随葬的器物及风俗。到了汉代,厚葬之风日盛,葬玉更是极为普遍。
葬玉是专用于随葬的玉器,古人认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敛葬,施覆于人体各部位可以保护尸体,防治腐朽。古人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话道出了当时人们使用葬玉的目的。葬玉是指这类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主要有玉衣、玉琀、玉握、九窍塞、玉枕、玄璧和镶玉棺等。
葬玉: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
玉琀又称“含玉“、“口琀“、“饭含“,是含于死者口内的葬玉。玉琀各代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大约任何较小的玉件多可充当口含。汉代以后大量使用玉蝉做琀,明初墓葬中还见有以小璧充作玉琀的。
玉握又称“握玉“,是握于死者手中的葬玉。汉代常见的玉握是猪形即“玉豚“、“玉猪“,其他如璜形玉器有时亦作玉握使用。
九窍玉塞是指填塞死者的九窍玉塞,“九窍“指的是双眼、双耳、鼻孔、嘴、肛门和生殖器,古人认为堵住这“九窍“,可防止人体内精气外逸而使尸体不朽。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零星出土过耳塞、鼻塞和肛门塞,而完整的九窍塞则见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刘胜的九窍塞包括眼盖、耳塞、鼻塞各两件,口塞、肛门塞、生殖器罩盒各一件,共九件。玉塞源于这样一种信念:“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一致的。我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玉枕顾名思义,是指死者的枕头。玄璧玄璧是一种深绿色或青色的玉璧,壁面上一般阴刻两周纹饰带,内周为蒲纹或涡纹,外周刻兽首或凤鸟纹,还见有三周纹饰带的玄璧。
镶玉棺:镶玉较前面的葬玉相对要少,不多见。
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和权力。新石器时代死者手中握着兽牙,商周时期死者多握几枚贝币,到了汉代墓葬中流行玉握玉猪。玉握为何要作成猪的形状呢?单看这个家字,宝盖头下一个“豕”(音史)字,“豕”在古汉语中指猪,看来猪是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们考证,从原始社会起,猪就是主要的家畜,是财富的象征。我们发掘原始社会的墓葬时发现,原始人有随葬猪头数目的多少,来显示墓主人财富多寡的风俗。汉墓中玉握为猪的形状,表示财富伴随死者而去,猪被选作形式作成玉器,可见当时被人珍视的程度。
中国有八千年的制玉历史,形成独特的玉文化。这件青玉猪让我们了解到汉代的丧葬习俗、文化信仰以及源远流长,汉代玉握猪是一件不可多得文物珍品。
高古玉鉴定要点:
1、察织物纤维痕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残体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