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章 —减地浮雕商周和田玉珩:双龙双凤鸟纹玉珩 (2/3)

独角、单足、上卷尾。而夔龙纹,则为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夔龙纹与圆涡纹排列成二方连续图案,即为古代文献里“火龙黼黻,昭其文也”所提到的火龙,而圆涡纹则即“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里的火纹。

凤鸟纹的出现以及被广泛被使用,与商族来源传说密切相关。据《史记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商人祖先契是由于其母简狄在户外洗澡时,吃玄鸟的卵而怀孕生下的。看似荒唐,古人却对此坚信不疑。

凤鸟纹,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流露出一种生命的灵动。充分展现出商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敬重。

青铜器出现鸟纹,迄今为止最早出现于商朝二里岗文化。最早出现的鸟纹是小鸟纹,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初期,穆王之后少见。一般为无冠羽或有简单冠羽,喙呈尖状,有的下钩,多数平身而立,极少数的直身而立,尖状羽翅上翘,尾巴多数下垂。

殷墟中后期的鸟纹就是大鸟纹了,开始经常出现。西周初年至穆王、恭王时期,被称为凤纹时代。在延续商代晚期样式基础上,凤鸟纹出现了很多新样式,如多齿冠凤鸟纹、羽状凤鸟纹、花翎凤鸟纹、花冠凤鸟纹、长冠垂尾凤鸟纹。到了西周晚期,则大凤鸟纹的样式基本是花冠凤鸟,一般用来装饰青铜壶。

古代玉器特别是商周时期曾广泛应用权贵礼仪,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千百年能工巧匠的高超造诣和艺术风格;其构思、刀工、章法使人遐想联翩。细观赏这玉器。玉器工痕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古拙,古朴而文雅。

高古玉鉴定要点:

1、察织物纤维痕不少古玉直接放置在人体上,或者包裹于织物中。在一定的温湿度和压力下,纤维及颜料脱落,牢牢地黏附于器物的表面。因此,在镜下,甚至肉眼也能看见红、蓝、绿等颜色的织物纤维,经纬分明。

2、察昆虫的虫卵、残体多在古玉的缝隙中。

3、察水渍在地质及大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埋藏地的地下常常有微细的潜流,涓涓不息、常年流动,浸润、侵蚀着玉的表面,形成流动状的、深深浅浅的水渍。

4、察植物根茎印痕某些植物根茎有无孔不入的特性,植物蛋白新陈代谢而分解的酸性物质可以对器物的表面造成侵蚀,所以能够看到有清晰叠压关系的根须状印痕。

5、察碳化痕古人有“灸玉“习俗,烧过的玉器有生物碳的附着和渗入,呈点、面分布,往往很深入,无法消去。

6、察“驱邪矿物“残留(古代葬俗)自然界的一些矿物有杀菌、驱虫、防腐的作用,古人以为它们有驱妖辟邪的功效,将它们置于墓葬和居所里。因此,有一些古玉被赤铁矿、朱砂、雄黄等矿物粉末包裹或浸染,通过放大镜甚至肉眼就可以看到器物表面或缝隙中残留的矿物颗粒,在水化合以及弱酸作用下,致色离子由表及里渐进、深入地渗入玉器内部,颜色绚烂夺目。考古发现,距今两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将大量的赤铁矿粉末撒在山洞中,也因审美的需要,将石灰岩制成的珠子染成红色。我国战国和汉代的大型墓葬中,经常有大量的朱砂以及被朱砂染得鲜红的玉器,如越王墓。

7、察缝隙、孔洞内充填的碎石地表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类和碳酸钙类矿物存在,它们可以以液态或者以固态的砾石形式存在并运动着,在空隙里聚集、硅结、板结,坚韧无比,即使是随水流进入空隙里的一块小石子也难以剔出。

8、察钻痕钻具出现以来,钻头基本是圆锥或菱形形状。由于是人力,所以压力小、钻速慢、非匀速、进尺慢,钻痕表现为往复、相对平行的运动态势,出现不甚均匀的旋纹。而现代螺旋纹钻具因高速、匀速旋转则不会出现平行的钻痕。新石器时代以石治石时期,其钻痕与古代使用金属钻具的钻痕,有相似特征。总之,鉴定和评估古玉,既需要细微观察,也要全面分析;既要抓住微观,更要把握本质和整体的真实性,切忌以偏概全,放大或忽略局部。只有排除每一个细微处假的可能性,进而归纳、演绎和推理,最大限度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思考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大的真实性。

(1)水鉴别法: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果成露珠状,久不散者是真玉。

(2)手触摸法:若是真玉,用手摸有冰凉润滑之感。

(3)观察法:将玉对着光亮处观察,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的是真玉。

(4)舌尖鉴别法: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此外,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有无裂痕,有裂痕的其价值大减。鉴定玉的品质,有六条标准,即“色、透、匀、形、敲、照“。

(1)色玉以绿色为最佳,红、紫二色玉石的价值仅为绿色玉石的1/5。玉当中若含红、紫、绿、白四色,称为“福禄寿喜“;若只含红、绿、白三色,则为“福禄寿“。色泽暗淡、微黄色的为下品。如果是单色玉,以色泽均匀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18章 —减地浮雕商周和田玉珩:双龙双凤鸟纹玉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