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9章 巅峰之作汉代玉器 (2/6)

构上打破了对称的格局,着意追求活泼流动、变化多端的效果,镂空技艺精致灵巧,玲珑剔透,刻划纤细如发,自然流畅,显示出很高水平。

最能体现汉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艺水平的,是葬玉和陈设玉,为祈求尸体不配而制作的葬玉,以玉衣为代表,著名的“金镂玉衣“是葬玉的典型。尤其是各种陈设玉,其雕琢精湛,构图变幻莫测,设计新颖活泼而不囿常规,纹饰华丽却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充满动势和灵气,充分显示了汉代自由浪漫、雄浑豪放的时代风貌。

西汉玉器考古发掘地主要有:陕西兴平茂陵、临潼境斜口镇、骊山、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龙首村、西安交通大学、咸阳狼家沟、新庄、蒲城贾西乡;河北定县、阳原北关、满城陵山、邢台北陈村;山东昌乐朱留镇、巨野红土山、沂水荆山、曲阜九龙山;江苏仪征烟袋山、徐州韩山、石楼山、石桥村、狮子山、北洞山和楚王墓;河南永城芒山镇、保安山、僖山、三门峡火电厂;安徽天长三角圩、芜湖月牙山;湖南衡阳凤凰山、常德灌溪乡、长沙五一路、蓉园、咸家湖、象鼻嘴、伍家岭、杨家山;BJ西郊大堡台;广东广州象岗;广西贵县罗泊湾;湖北云梦大坟头;江西南昌老福山;山西太原尖草坪;四川涪陵黄溪乡等。东汉玉器考古发现地主要有:陕西咸阳、华阴、宝鸡北郊;河南淮阳北关、洛阳东关、烧沟;山东梁山伯木山、嘉祥、青州马家冢;江苏东阳、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王刘焉墓、中山王刘畅墓;安徽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江西南昌七里村;湖南零陵文庙等。

玉器种类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

汉代玉器可分为4大类:

①仪礼上使用的玉器;

②葬玉;

③玉装饰品;

④玉制美术品。

商周的6种“瑞玉“,除璧、圭外,都废弃不用;组成“组玉“的各种玉佩,其种类和数量都已减少。葬玉和随身玉制装饰物的种类增多。表面花纹从以抽象主义为主变成以写实主义为主。圆雕、高浮雕、透雕、刻细线的玉器也增多了。

这些变化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变化以及风俗和思想(尤其是宗教思想)的变化。

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实是承前启后的一个过渡阶段。

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配饰、觿、带钩、玉具剑、珩、管、珠、笄、镯、组佩、心形佩、龙形佩、司南佩、宜子孙佩、凤形佩、舞人佩、螭纹佩、刚卯严卯等。

第二类为礼仪器,有圭、璋、璧、戈、钺、玉衣、蝉(琀)、玉塞、口塞、玉猪(握)、玉瞑目等。

第三类为日用器,有卮、耳杯、高足杯、角形杯、枕、玺、砚滴、盒、壶、钫、奁、镜、铺首、灯等。第三类为陈设把玩器,有玉座屏、玉人、玉马、玉熊、玉辟邪、玉贝、玉獬豸、玉鹰、玉豹、玉版等

汉代玉璧极其常见,主要有三种:

一是璧两侧密布谷纹或蒲纹。一般在“肉”“好”边缘起凸,立而平直;

另一种玉璧除了有谷纹和蒲纹外,还有以丝束纹为界加一圈相互缠绕的兽面纹;

再者就是出廓璧,出廓部分多为龙凤纹、螭纹或吉祥文字等。满城出土的出廓玉璧通长25.5厘米,璧两面布满集谷纹,出廓部分是对称透雕曲身相背而立的双龙,张口露齿,昂首挺胸,气势威严雄伟,顶端透雕华丽云纹,玉雕制作精细,造型十分优美,玉料大玉质好,是汉玉之精品。

玉器材料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造型与纹饰根据玉器用途的不同,玉器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玉兵器和玉工具--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到了商代,绝大多数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礼仪的象征;

玉礼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祖先就已经大量使用玉礼器;

丧葬玉器--丧葬玉,也称葬玉,指的是古人专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随葬玉器;

佩饰玉器--佩饰玉是古代玉器中重要的一个种类,是古人挂在衣服上或带在身边作为装饰用的玉器,体小,精巧,轻便而质佳。由于佩饰玉是古人身份和修养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佩饰玉中就多材质上佳、雕工精湛的珍品,如今更是玉器收藏中的重点;

玉器皿--玉器皿最早见于商代,但是因其制作难度大,直到明清时期才成为玉器生产的主流产品。玉器皿数量庞大,种类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59章 巅峰之作汉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