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4章 粗大明花上压花明代玉器 (2/4)

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明代玉器工艺的发展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明:明初玉器出土和传世的均有佳作,风格继承元代,作工严谨而精美。1970年NJ市明 汪兴祖墓(1371)出土了玉带饰14块,碾琢隐起行龙,出没于祥云之中,碾工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但云龙的形象与布局均接近元代,玉带板数量不符合明制。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东邹城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饰、玉带、玉佩、玉圭、玉砚、玉笔架、玉杯等玉器,表现了明宗室亲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状况。这类玉器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但是严格地说,早明的玉器并没有自己的风格,许多出土的精美玉器如上述的玉带板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之中,或者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明中期:明朝中期的玉器趋向简略,承袭元末明初文人文化的兴盛,出现了具有文人色彩的玉器,如青玉松荫策杖斗杯等。明中期玉器的加工与集散多集中于东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陆深墓出土白玉铁拐李、白玉蝶、玉鸡心佩、白玉带钩、镂空寿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珑,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种和作工。这一时期的玉器开始显现出明代社会的特点,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正代表明代社会的特征。

明晚期:晚明前期东南一带社会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民间富裕,因此玉器产量有所增加。当时苏州制玉业代表着全国玉器工艺的发展趋势,著名玉工陆子刚就出自苏州专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带钩、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包括了死者生前御用玉器和死后的殉葬用玉。其中玉壶、玉爵等使用錾金或珠宝镶嵌工艺,更是绚丽多彩。当时古玉已成为古董(或称古玩),是高价的特殊商品。商人为了获取高利,便用劣质玉、掺色玉等廉价玉材制造了大批假古董,玉器数量激增,艺术上明显变得粗犷,精工者较少,多与金银宝石镶嵌工艺结合。因明中晚期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整个工艺美术为商品生产和外销所支配,于是出现了追求数量,忽视艺术的不良倾向。随之,玉器工艺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装饰繁琐,流传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壶、玉杯。在图案方面,与晚明社会风气相符,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甚为风行,这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案,首先是为了祈福,其次才顾及到美。晚期名工陆子刚所琢玉器反映了此期时作玉、仿古玉及文人用玉的交错发展的形势。玉文化中的城市庶民、文人的成分与影响正在增强,这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玉器生产商品化的结果,也是我国玉文化的新变化。

明代玉器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风格清新、刚劲,棱角分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当时玉器生产主要使用质地细腻温润、玻璃光强的XJ玉。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当时BJ、苏州、杭州制玉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工匠。

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征:

明早期纹饰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多以龙凤花鸟为主要题材,花卉擅长刻画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题材多刻画历史故事。明中期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花卉题材多采用折枝和缠枝花卉组成图案,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

明代晚期的风格趋于繁缛,略显琐碎。明代雕玉工艺有浮雕、透雕、阴线刻等等,雕刻技法较粗犷浑厚,有“明大粗”之说,镂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见下铲的凹槽,槽内玻璃光泽强烈。早期雕琢工艺简练浑厚圆润,中期趋向玲珑繁缛,常将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现“花下压花”技法,和金银细工及宝石镶嵌技术的结合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现分层镂雕手法,显得玲珑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艺术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达到乱真的程度。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

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一层薄的玻璃质,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抛光技术有了变化,玉器不再具有晶莹透明的光泽,因此质感上较易区别二者不同。

仿古作伪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泽特点,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马脚。近年来的仿古作伪者改变了抛光技术,用皮条和蜡反复拉扯摩擦,可出现类似玻璃的光泽,但光泽如新,犹如包裹着一层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绽。这都是由于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产生的效果不同。与标准器相互比较,就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4章 粗大明花上压花明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