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章 康乾盛世清代玉器 (2/7)

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

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大禹治水”玉山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成。

可以把清代玉器工艺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一、清代玉器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清早期即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二十四年,即1644年至1759年,共计115年。第一阶段时间较长,但是特点不明显,玉器制造还是主要依靠存在于民间的玉作坊,宫廷大规模的玉器生产制造尚未出现。

因此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是:特别是玉龙、螭虎、人物和云朵等纹饰风格,典型纹饰,起凸较浅且圆润,不露锋芒,有时表面抛光又极富有特色,整体的玉雕行业发展缓慢,玉器琢磨艺术在继承前明制玉技术的基础上,逐步转变并酝酿着新的康、雍两朝玉器风格与特点的诞生。

二、清代玉器制造的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是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时间较短,但是最辉煌和发光的阶段,几乎都是在乾隆一人之下的倾力之为。乾隆时期,进入了清代玉器的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制玉业,发展迅速,将中国制玉业生产推向顶峰,这个阶段的玉器题材广泛,数量巨大,工艺精湛,整体玉作行业空前繁荣,技艺成熟,琢碾了若干大件玉器,构筑了清代玉器史的丰碑,奠定了玉器第三次文化高峰的地位,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清代帝王玉的新风格。

三、清代玉器制造的第三个时期:

嘉庆十八年至咸丰十一年,即1813年至1861年,共48年。嘉庆对玉器的制造明显不如他的父亲,在他执政的这个时期,国内的经济压力逐步显现,虽然将和珅这样的贪官绳之以法,但是贪腐和好大喜功的吏政对经济的恢复并未起到真正的作用,内廷玉器制造业渐趋萎缩萧条,玉器件头变小,数量急剧减少,技术水平下降,苏、扬制玉业逐渐式微。这个时期的玉器生产可以分为宫廷玉器制作跟民间玉器制作两个部分。

四、清代玉器制造的第四个时期:

清晚期的同治至宣统,即1862年至1911年,共49年。玉材来源几乎断绝,宫廷玉器生产几乎陷于停顿,翡翠成为主要使用的玉材替代品,碾琢技术有所降低。宫廷的玉器需求也迅速下降,苏、扬两地玉作坊虽有所复苏,但确已乏力,殊难恢复昔日光彩。

另一方面,位于北方的BJ玉器制造行业始终未遭战火破坏,呈持续上升的势头,“同治中兴”之后又出现了有限的好转,尤其玉首饰业有所抬头。但是材料由于使用了替代品,大众的接受程度还有待逐步增强。

历史传承

此外清代各个时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顺治、康熙年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玉器行业也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但宫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经济复苏,手工业大为发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庆年间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陈设、器皿、佩饰、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等,品类齐全。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BJ、苏州、扬州等玉肆。XJ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稍显粗糙。道咸间战端又起,内忧外患,国家经济严重受挫,XJ玉贡完全停止,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经济衰退而逐渐衰落。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战火遍布两江,苏、扬二地正好处在战争中心地带,所受祸害可想而知。从此之后清代玉作就再也没有振作起来了。

主要形制

清代的玉器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很多方面,玉器的种类自然也 是丰富了许多。

主要有壁、圭、特謦、印、山子、花插、插屏、香薰、神兽、象生动物、玉人、童子饰、如意、杯盏、盘碗、执壶、带钩、带扣、翎管、扳指、香囊、鼻烟壶、牌形佩、透雕花片、龙凤佩、仿汉佩、朝珠、圆雕坠饰、镯子、扁簪、砚滴、笔筒、笔洗、臂搁以及仿古彝器等。

工艺特色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65章 康乾盛世清代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