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八章 论臣之道 (2/3)

的底被眼前这位乾陵阁阁老给摸了个一清二楚。

“那么老夫告诉你,是如何知晓风闻里的评价的!”黄道彰眯着眼,以祥和的口吻陈述起来,“这都是递给信王的奏章里,原原本本,白纸黑字写下来的。”

竟然对一位德高望重的乾陵阁阁老做出如此评价,还直接写进了奏章里递给了信王!?“何人胆敢如此贬损阁老?”陈宥吃惊之余脱口问到。

黄道彰此时睁开眼盯着陈宥:“你不妨猜猜看?”

“黎执事……”陈宥小声的说。结合黄道彰接待两人时的种种异状,陈宥心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

“咳,已授予执事一职了啊!”黄道彰这话,算是侧面肯定了陈宥的猜测,“年轻人,你觉得臣子可为几类?”黄道彰紧接着抛来一个问题。

“……”陈宥没有任何准备,犹豫了一会之后,试探着答道,“……两类?忠与奸?”

“自古以来,忠与奸就是对臣子评判和归纳,要这么分也没错,不过在老夫这里,却不止这么简单。”

“晚辈愿闻其详。”

“这只是老夫个人的看法,孰对孰错,你要自己把握。”

“请阁老不吝赐教。”

“臣子可分四类:贤、权、奸、乱。贤臣者,忠良也,一心为国家社稷,民生发展,疏小利,顾大局,是国之栋梁,民之希望;权臣者,位高权重,一手遮天,深得王上信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奸臣者,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弃公允,逐私利,打压忠良,弄权误国;乱臣者,不守臣道,固步自封,不思作为,罔顾国家发展,民生经营,只饱一己私欲。”

“阁老言之有理,可是晚辈觉得有些种类并不冲突。”

“你尽管说说你的看法,老夫本就是来抛砖引玉的。”

“权臣。若贤者握权,则国泰民安,兴邦盛世;若奸者握权,则朝纲不振,国家动荡;若乱者握权,则民生凋敝,国力疲弱。所以权臣者,并不能完全独立在种类之外,而终归是与另外三种并存之。”

“颇有见地,甚合老夫心意!”

“晚辈粗浅,还望阁老多多指点。”

自黄道彰坐镇钧州学堂以来,往来徒生过千。明里是开设学堂,教书育人,暗里其实是为襄国选拔人才。尤其是探访资源日渐匮乏,人才选拔方式逐步向举荐偏重之后,仕生院更是应运而生。

但这位阁老仍时常感到苦恼——仕生院虽然能选拔出饱学之士,却对其品行无从考量。

正如陈宥的理解那般,举荐饱学之士,让其握权容易,可是出贤臣的机会,却与赌博无异!许多仕生初任小吏,便原形毕露,沽名钓誉,贪赃枉法;最幸运的一个,便是现任工部侍郎——卢澈。这号人物说来其实并不陌生,他就是当年为黎平之和龚景的斗争画上句号的土木台抚台。与被黎平之牵连的言兴境遇不同,卢澈当时的扩建清单用料谨慎,精打细算;驿站扩建完成后的质量扎实,深受好评;因此卢澈的仕途越走越稳,现今已然成为接任工部尚书呼声最高的人选。

言归正传。

黄道彰号称“千徒百仕之师”,可唯有一个卢澈拿得出手,叫得上名号,怎会不为之苦恼?

“老夫与你缘分晚了,可惜可惜。”黄道彰无奈的摇头,“看来此次中书院选派你来递送纳贤状,是有些炫耀的意思啊,呵呵呵呵……”

“阁老过奖了,其实本不该我来的,只是最合适的人选实在抽不开身,才让我临时补上的。”

“噢?那看来中书院即将迎来曙光了!”黄道彰又捻起他的银须,若有所思的说。

“阁老何出此言?”

“前些年来送纳贤状的,还都是些老面孔,而今竟然有两名合意的生面孔,那不是曙光,还能是什么?”

“晚辈不明白何谓‘曙光’?”

“噢,这可就得从那位黎执事说起了。”黄道彰说到这里,竟轻叹了口气。

襄信元年八月,时值乾陵、龙渊两阁初建,正是有功人士争相入阁的大好时机。两阁主司郎中的重心放在探访之上,而举荐之责,则落在了时任初代阁老的黄道彰肩上。面对如潮的自荐信和攀关系者,这位黄阁老始终秉承着“任人唯贤”的原则——既看功绩,也察品行。

黎平之就是投递了自荐信的学士之一,毕竟入得了乾陵阁,即便没有分得官位,光领院士俸禄都比学士高出一截!正当黎平之自忖功不可没,稳稳入阁之时,黄阁老的一道“不准”签批,给了黎平之当头一盆冷水。

以黎平之的脾性,哪肯就此善罢甘休?于是便三番五次的在收班时间,去乾陵阁门口堵着黄道彰,追问不准的缘由。

黄阁老当时也是直爽强硬之人,头两次还以黎平之功劳甚微搪塞,后来被堵烦了,便直言告之,是因为黎平之的品行达不到入阁的标准。

“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