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老奶奶的话,大家都默不作声,世和的处境有些尴尬,只想快点离家去单位上班,休假是错误的安排,在休假期间回家更是错误的决定,回家把钱分了愚蠢至极,咋不将钱存在城里的信用社,这样都会相安无事。没钱还能有幸福生活,有了钱,反而陷入痛苦的生活当中,这个现象无法解释。
当时,他在回家的路上,走在那熟悉而又此刻略显局促的泛白的乡间土路上,他紧握着一沓一百元的钞票,手心满是汗水,表面的两张十元的一角都被微微浸湿。
他的目光在妻子充满期待与信任的脸庞和母亲那饱经岁月却依然慈祥的面容之间游移不定。
把钱交给妻子吧,他们曾一起为了这个家辛苦打拼,无数个日夜都在憧憬着能有更多的财富来改善生活。妻子总是精打细算,规划着家里的每一笔开销,从准备生孩子的打算,到为孩子准备的教育基金,再到未来的养老计划,她都考虑得细致入微。
可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如今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太多痕迹,她还住在那有些破旧的老房子里,一直念叨着想要一台新的纺车,好让自己能继续纺线卖了挣点油盐钱,并且积攒下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准备开销,减轻儿女的经济负担。
如果把钱给了妻子,母亲那边该如何交代?自己又怎能忍心看着母亲的愿望落空?
把钱交给母亲,母亲肯定会笑得合不拢嘴,那是自己作为儿子孝顺的证明。但妻子也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她会理解自己的决定吗?会不会因此而觉得自己忽视了她和这个小家的需求,从而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与隔阂?他仿佛看到了妻子失望的眼神,看到未来家庭里可能会出现的争吵与冷战,这让他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痛得无法呼吸。
他在这两难的抉择中徘徊,每一个念头都像是一把双刃剑,刺向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向左走,是对妻子的愧疚;向右走,是对母亲的不安。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而他却依然被困在这痛苦的漩涡之中,找不到出口,只能任由内心的挣扎将自己一点点吞噬。
等到他到家给了母亲二十元大钞后,他才如梦方醒,原来当儿子和当丈夫都十分不容易,好在现在没有孩子,如果有了孩子,情况将变得更为复杂。
在家庭关系的微妙天平上,儿子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左右为难。一边是与自己携手相伴、共筑爱巢的媳妇,另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婆婆。
站在媳妇这边,或许是因为他们正共同规划着未来的生活蓝图,无论是为了小家的经济积累、对未来将要出生的孩子的教育规划,还是夫妻间彼此陪伴与支持所建立起的深厚情感纽带。媳妇可能在生活中也对公婆多有照顾与付出,期待丈夫能与自己同心同德,在家庭决策或矛盾中给予理解与支持。然而,这一选择可能会被视为对母亲的忽视,母亲那失望的眼神、心中的委屈与不解,像一把锐利的剑刺痛儿子的心。母亲的养育之恩重如泰山,往昔岁月里的关怀呵护、默默奉献,都在脑海中一一浮现,让儿子觉得违背母亲意愿便是不孝。
站在婆婆这边,是对母亲养育之情的回馈,想要让母亲在晚年感受到被重视与关爱,满足母亲的期望与需求。但这极有可能引发媳妇的不满,破坏夫妻间的信任与和谐。媳妇会觉得自己在这个家中孤立无援,原本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可能因此产生裂痕,家庭氛围也会变得紧张压抑。
这一选择犹如在荆棘丛中前行,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可能会给另一方带来伤害,也会让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之中。或许,儿子不应简单地选择站在哪一边,而是努力成为家庭关系的调和剂,以理解、沟通与包容的智慧,去化解婆媳之间的矛盾,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可这又谈何容易,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与艰辛,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腻的情感处理能力。
世和现在想要做的,就是想要逃跑,尽快回到县城。他感觉到家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一点点火星,就能引爆整个家庭,这个让他不寒而栗。母亲的强势,加上媳妇的倔强,二人互不相容,不能彼此理解,不能相互关爱。妻子只是教书,家务事基本上不怎么干。世平作为世和不在家的时候,唯一的男生,开始慢慢挑起家务活的重点。
当然,世华也开始为家里做事,有了姑姑叔叔的帮助,家里的工作也做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他采取逃避的方法看来凑了效,只要他不在,婆媳相处勉强过得去,只要他在家,都要背后说闲话。婆婆说媳妇咋样咋样,媳妇说婆婆那样这样,写文章不太行,口头告状真有一套。
他在中间,偏袒哪一方似乎都不对。他要保持中立,看样子也十分难办。媳妇的枕头风还是十分强劲,母亲的强势作法也让他失去自信,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导火索,不到家,这药桶无法引爆,到家,导火索就开始燃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引爆整个家。
世平会写作文,也会写日记,字也写得好看,老师非常喜欢,觉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