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开始感觉不对劲了。
在遭遇重重挫折之后。
希特勒竟然开始思考起社会问题来了?
同情底层民众?
怨恨富豪权贵?
这剧本...
这发展......
似乎已经偏离了画家的身份!
......
在现代的成长学习中。
观众已经接触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
某某因为见到了民族苦难,底层民众的艰辛,英勇的开始革命。
某某因为看到了权贵的豪奢,领悟到了金钱至上,开始为了金钱不择手段。
不是赤化!
就是黑化!
眼下,希特勒就有这种迹象了!
那么,他会是哪一种呢?
......
不论是哪一种。
总之。
希特勒似乎越来越不像一个画家了。
于是。
观众的好奇心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这个故事,在他们眼中也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
笔下。
希特勒开始思考社会问题。
直播间中。
观众好奇希特勒的发展。
房间中。
方源也在斟酌后续的故事该怎么写。
......
事实上。
方源刚才所写的这些。
所写的关于希特勒在维也纳的落魄生活。
所不及真实的十分之一。
‘走投无路’四个字太过轻巧。
轻巧的让人很难理解其所经历的挫折之沉重。
......
父母双亡之后。
希特勒的生活窘迫至极。
他在维也纳不止扫过积雪、不止扛过行李、不止卖画为生。
甚至。
还一度流落到街头乞讨!
靠光顾施粥站,领取免费的粥来打发饥饿,这才不免饿死!
而也正是因为这艰难的底层生活。
才促使了他身上所发生的转变。
......
不过,方源并不准备把苦难写的太详细。
苦难是促使希特勒发生改变的推动剂。
至于苦难的本身是怎样的,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经历了这种种之后。
他领悟到了什么。
......
于是方源一笔带过那些落魄经历。
将重点放在希特勒由此产生的变化上:
【在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希特勒终于过上了勉强温饱的生活。】
【他的画在俱乐部和室内装修市场卖的不错。】
【他因此有钱搬进了一个名为‘男人之家’的廉价公寓。】
【这个公寓里住着很多收入微薄、但又有一定文化的底层男性。】
【他们经常聚在‘男人之家’的阅览室里谈天说地。】
【在这里,政治是最常见的话题。】
【每到谈论起政治的时候,阅览室的气氛都会异常热烈,人们的情绪也高涨起来。】
【而希特勒呢?】
【他每场必到。】
【他热衷于演讲和辩论,很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
【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键盘政治家’。】
【在这一时期中,希特勒的政治观念基本形成。】
......
【希特勒成了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他一方面相信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另一方面又对奥地利多民族共存的现状深感不满。】
【“各民族混合体腐蚀了德意志文化,这是对日耳曼种族纯洁性的亵渎。”这是希特勒的原话。】
【作为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希特勒也开始在这一时期思考社会弊端的根源所在。】
【但是,他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政治学习。】
【他的政治思想就来源于街头巷尾的议论、形形色色的报纸和小册子。】
【因此他的思考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肤浅而不深刻。】
【在希特勒看来,国富民强的奥秘就在于对外侵略、抢夺生存空间,对内清除劣等种族、保持优秀而纯洁的基因。】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