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37】莱茵兰混血儿!‘污染’、‘清除污染’! (1/2)

在前世的世界中。

自希特勒之名响彻世界开始。

“恶魔”二字便如影随形。

成为了这个名字最匹配的注脚。

希特勒是邪恶的。

希特勒是泯灭人性的。

希特勒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

如此种种。

是那个世界主流的、公认的、zz正确的对他的最恰当描述。

......

然而。

伴随着世界进入21世纪。

伴随着那个曾经被希特勒屠戮的民族在某片早已不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伴随着他们的种种大缺大德行为。

世界范围内,对犹太人的厌恶声音再度占据主流。

于是连带着。

对希特勒的评判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

前文说过,脱离历史背景对当时的某人某事做出的评判是不公正的。

而以当今时代背景为立足点,对以前的某人某事以现在的价值观做出评判,也是不公正的。

犹太人的大缺大德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唾弃。

但如果就因为他们该死,所以我们就应该认可、甚至推崇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行为吗?

......

这是在概念混淆。

就好比棒子该死、倭人也该死。

但若是倭人屠杀了棒子。

我们就应该赞美倭人吗?

格局打开......

让他们俩一起死光光不行吗?

......

所以。

不当人的犹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

希特勒自然也不是。

拿破仑屠杀过、凯撒屠杀过、华盛顿也屠杀过......

许许多多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在争霸的过程中犯下过这样那样的战争罪。

可却偏偏只有希特勒显得是那样的特殊。

这并非是因为他杀的人多。

而是因为他是真真正正的在从种族的角度出来,去实行灭绝政策。

别人的屠杀只是手段,统治和征服才是目的。

而希特勒的统治和征服是手段。

屠杀,才是目的!

......

1943年7月,希特勒对隆美尔说:假设普鲁士民族打不赢这场战争,那就让他们腐烂好了,因为优秀分子一定都死光了。

言下之意。

如果德意志战败。

那么就证明剩下的德意志人并不是他标准中的‘优秀种族’。

而这样的劣等血脉,自然也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

一个在自杀前都要下令毁掉德意志的人。

将‘恶魔’二字冠之于他的头顶。

是显得那样的轻飘飘。

......

房间中。

方源意识到此时他所塑造的希特勒形象似乎有点趋向‘正面化’了。

这是万万不行的。

怎么能春秋笔法。

只写他如何带领德意志强大。

不写他在这个过程中所犯下的罪行呢?

于是。

他写道。

......

【1936年3月,希特勒成功驻军莱茵兰非军事区。】

【此时距离1919年6月28日签署《凡尔赛和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已经过去了16年。】

【16年,一代人,德意志的退出已经让这片地区被‘污染’,希特勒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在重新获得这一地区完整而不受限制的主权之后,希特勒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污染。】

......

当看到这一段。

不论是观众还是评委。

都下意识的以为。

希特勒是要清楚法兰西在过去16年里,对这一地区施加的影响。

同时,加强军备。

让这里成为对法的桥头堡。

......

——“莱茵兰地区对法兰西太重要了,从这里可以直插德意志的工业中心,而对德意志来说,其实也差不多。”

——“是啊,希特勒如果要挑起战争,如何战胜法兰西就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而莱茵兰地区就是对法的兵家重地!”

——“如果换做我是希特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