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这一切有用的线索都是凶手故意透露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专案组的成员们有动力继续调查下去;而凶手那个时候,很有可能已经得手了。
傅斯年就是其中一个,白沐教授也是其中之一;后来,连汪洋法医也发现了这点;渐渐地,大家的表情都充满了无奈。
每个人都不说出来,彼此心照不宣。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相,而是身上这股凶手给予的动力和希望。
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朝着凶手指定的方向前进着,终于在4月28日那天,通过松花江下游发现的浮尸找到了松花江上游的孤岛,并从孤岛上发现了一间三层楼的密室。
他们打开了密室,看到了里面残缺不堪的真相。
他们终于发现了凶手的老巢,可是在对这件密室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却越发感觉到了凶手的强大和自身的无奈。
最后,从调查结果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目前失踪的十五位大学生恐怕已经全部遇害。
对于这个事实,他们或许只是难以接受。但是对于傅斯年接下来的推论,每一个专案组的成员则都表现出了坚决的抗拒态度,包括马鄂在内。
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随时都可能崩断那根弦。
“十五位大学生死于互相残杀,死于彼此间的人性。”
对于这样的推论,没人愿意接受,就是提出这一推论的傅斯年也在努力说服自己不该如此去想。但是,当听完了他自己对于“10.21专案”的推论过程,每一个组员都沉默了下去,彼此呼吸不顺。
案件影响:刚开始的时候,案子并没有得到执法人员的重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影响力还不够大。
等到马鄂警长因为自己儿子的失踪而心急如焚并向上级请示立案的时候,案子才开始被上级领导所了解。再加上之后接二连三的同类型案件的发生,终于被上级领导所重视并同意了立案。
那个时候,闻风而来的各大媒体的记者已经开始托人打探相关消息了,没过多久,便纷纷抢着对还在继续的连环失踪案件进行了不乏夸张的描述。
也是托这些媒体的福,广大群众才接触到了这起案子,他们的生活当中也才有了这样一味多滋多味的佐料,稍微解了一点生活本身的无聊单调和枯燥无味。
经媒体这样一报导,执法单位压力就大了起来,上级下了死命令,务必在短期内将这起连环失踪人口案件给侦破。
那个时候上级领导雷霆大怒,却似乎只是为了个人的丰功伟绩。他们吃不香睡不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位置坐得不安稳和不踏实。
而他们本身也的确无能为力,能做的,似乎除了对下属发发火之外,就只剩了干等。有时实在等不住了,便来到下属那边催催,把压力卸下去的同时也显摆显摆自己的官威。
下属们像牛一样工作着,心里难免怨气十足,又不能对上级怎么着,就只好一股脑儿地将要发泄的火放在了罪犯的身上。
如此一来,也算是无形中给了他们侦破案件和抓住罪犯的动力。只是真正导致他们像牛一般如此境地的因素中,除了罪犯这个源头之外,剩下的大部分则是舆论压力和上级的施压了。
所以,这起案子对于执法人员们的主要影响便是起到了猛力挥动牛鞭的作用,使得他们身为执法人员体内的牛性十分明显地暴露了出来。
这样一来,他们便会牟着一股劲去干实事,去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尽管他们如此这般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这样。
很容易想象,当案件终于破了之后的日子里,这些执法人员的生活是怎样的,那必定是以享受为主,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为主,而办实事的生活作风,早就随着案子的结束烟消云散了。
值得庆幸的是,这起案子远没有结束,它一件接一件地发生着,不仅在A市发生了,而且在临近的几个城市里也都有发生。
渐渐地,压力变成了大山,定住了他们的动力,转换成了消极懒散的无力妥协。
恨还是恨的,而且更加强烈了,主要是将自己的无能通过转化为对凶手的恨意而伪装和掩饰了起来,骗过了自己的同时也企图骗过外面的世界。
只可惜啊,外面的世界才不会因为他们这样并不高明的掩饰和伪装技能而放弃对他们的指责和评论呢。
因为案件里的受害者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外界的知识分子们纷纷针对此案件中涉及到的高校教育问题发表着自己的长篇大论,顿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学术气息景象。
他们滔滔不绝地争论着,笔锋间的交战异常的激烈,只是说来说去似乎都是些千篇一律的东西,对于案件的侦破丝毫没有帮助。因此,执法人员仇恨的对象中就有了他们的一席之地了。
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