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是开国黎明景,后者是皇朝末日象,各有风采,各有不同,各有选择。
人间皇权管不到山中人。
尘世浊气入不了世外山。
九鼎铁叉山内,大小俱修行。
任外界风云激荡,他们心安如明月。
大半年后,一切准备就绪。
西岐城垒起一座三层高台。
第一层对应天地五方五行。
第二层对应周天星辰万象。
第三层对应四季七十二候。
台上各色旌旗招展,台下文臣武将肃穆。
姜子牙与武王姬发都盛装出席。
前者穿金甲,后者着王袍。
在武王任命下,姜子牙登台拜将。
宣布大周伐纣,分配各项事宜。
上告皇天众神,下告后土众鬼。
这位曾在昆仑见过仙道圣地气象,又跌落人间的老道,这位在宋家庄柴米油盐、在朝歌城动心忍性、在磻溪愿者上钩的老者。
这位经历数次大起大落的老人!
终于在这一刻登上属于自己的高峰。
此时即便是圣主武王都低他半头。
即便高傲如阐教十二仙都现身恭贺。
天在看他,地在看他。
高坐昆仑云端的圣人都在看他。
他以老朽凡人之身,举世瞩目。
除三皇五帝,人间谁曾有过这般风光?
此刻,这位九旬老者人间最骄傲。
顾盼生辉,风采无双。
只是在给弟子批命时,阐教仙表情各异,有弟子的神采飞扬,无弟子的心情哀怨。
广成子觉得燃灯有些碍眼。
清虚觉得惧留孙有些辣眼,惧留孙看着清虚亦如是,一个觉得矮,一个觉得高。
赤镜子看慈航不顺眼,觉得他男生女相,有些不阴不阳,慈航同样觉得赤镜子小气。
阐教十二仙各有心思。
因为这场批命,裂痕更深。
高如昆仑的元始天尊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心中无奈,天地好辟,人心难测。
何况是上仙之心,如道无常。
作为师父,元始天尊除了尽量调节外,就是顺其自然,一切皆看天意。
一个月后,大军开拔。
武王与姜子牙均离西岐。
他们相约八百诸侯同伐昏君,会师孟津。
…………
世上事如许,山中人不知。
姜子牙东征一个月后。
度厄师徒归山一年后。
白云居,门户打开。
青衣赤足,肌肤赛雪,青荇出关。
闭关九个月,她顺利炼化了玉食之力,修为大涨,修为臻至返虚合道后期。
不但体内五气充盈,反哺五脏,相辅相成下,使她五城法修行迈入另一重从未有过的天地,五脏呼应,相互贯通,玄之又玄。
妖躯再次强大数倍不止,十二重楼都从中受益,跟着水涨船高,气血磅礴。
而且重塑七魄,完善性灵,与五气交相呼应,另成一番玄妙景象,玄关增至七十二丈。
有望在返虚圆满时达到八十一丈。
青荇听师父说过:
道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极于九,故九九八十一丈便是仙道下生灵极限。
哪怕是圣人亲传弟子,也甚少有存在能在返虚合道境时玄关增至八十一丈。
“姐姐!”
“师姐!”
三小只与云风很快聚集过来。
一童三狐修为大增,三小只连破两境,步入附体境,云风则初入返虚境。
他们都在天庭这次赏赐中获益。
“不错!”
青荇夸赞后,提醒道:
“只是切记莫要懈怠修行,机缘造化不可多得,突飞猛进只是一时,修行悟道不能太依靠外物,最终要落于脚下,归于自身苦修,耐得住枯燥,忍受得住水磨功夫的缓慢进益,快慢皆淡然,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若只想一味图快,只会落入下乘,修行路上多出不少波折,难成大器。”
她是告诫他们,也是警醒自己。
如今她修为一日千里,是乘大劫之风的缘故,等封神结束便会归于平淡。
其中得失,青荇要心中有数。
只有时刻审视自身,及时纠错,打磨道心,才能在求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云风(红团、白团、黑团)谨记师姐(姐姐)教诲!”
云风童子与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