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那位已至暮年的谋士贾诩,却率先开口询问:“仁达之意,莫非要将那些身染疫病的士卒遗体……”
“投入敌营新野城中?”他接着问道。
此言一出,帐内诸武将无不面色大变,露出惊恐之色。
程昱额头冷汗直冒,附和道:“丞相已下令封锁疫病消息,新野城中的刘备等人,必还不知真相。倘若我们能将祸水引向敌方,既能断绝我军中的病源,又可令瘟疫在敌军中肆虐。刘备为人仁厚,定不会舍弃染病的士卒。届时,新野城中将瘟疫横行,敌军自会不攻自破。”
司马白见这两位老者如此心领神会,迅速便道出了此计的玄妙之处,不禁抚掌而笑:“贾公、程公,果然深知我心!此计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程昱连连点头,赞不绝口:“兵法之道,在于诡诈。仁达此计甚妙!”然而,他随即又皱起眉头,有些迟疑地说:“只是,此计似乎有些违背人伦之道啊。”
就连贾诩此刻也紧锁眉头,对这做法感到犹豫。
司马白见状,不禁有些无奈。这两个老家伙,关键时刻居然开始讲起良心来了?
他揶揄道:“诶,此计虽损阴德,却不损你二人之名啊。虽有伤天和,却不伤你二人之利。在我面前,就不必如此虚伪了吧?”
程昱和贾诩被他这么一说,顿时有些尴尬,老脸一红。毕竟,他们自己也曾做过不少缺德事,与这计划相比也不遑多让。一时间,二人对司马白的话无言以对。
“万万不可!”此时,荀攸义正言辞地反驳道,“此举有违道义,罔顾人伦。我们治军应上承天意,下顺民心。以德服众,方能令将士们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效力。若将染病的士卒遗体随意丢弃,甚至送入敌营,死者何以安息?生者又将如何心安?此举一旦施行,万一引起军心不稳,士卒哗变,即便丞相夺得荆州,也将失去民心啊!”
荀攸这番话,让曹操陷入了沉思。原本,在程昱和贾诩的劝说下,曹操已对司马白的计策心动了。然而,荀攸的提醒却让他意识到,这个计划虽然精妙,但太过缺德,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象。
想到其中的利弊得失,这位一代枭雄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渴望解决眼前的困境;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因为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失去民心。
“公达所议,亦含至理。”司马白闻言,唇角轻挑,以平和之声回应道:
“军中壮士,多出于贫寒之家,家无余财。”
“战场烽火连天,生死无常,何人能保自身周全?”
“众将士英勇无惧,赴汤蹈火,岂非为立功名,荣耀先祖?”
“与其让这些病患将士在病榻上苦熬至终,”
“不若给予他们一展身手之机会,于战场建功勋。”
“能为家中老少留下赫赫战功,他们又怎会埋怨明公?”
“或许,更有心怀壮志之士,”
“会踊跃求战,借此机会于敌营中大展身手,建立不朽功勋。”
在场武将闻其言,皆颔首表示赞同。
常言道,乱世之中,生死难料。这些将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跟随主公多年,历经风雨,目睹百姓疾苦。对他们而言,死后若能留下些许抚恤于家,便是最大的慰藉。
见众人皆有此意,司马白便顺水推舟,继续道:
“丞相只需下令,凡身染重病而仍愿为国捐躯者,其军功当加倍赏赐。”
“如此,既可令病患将士死得其所,又可激励其余将士奋勇向前。”
“此举一举两得,明公亦可赢得仁德之名。”
他一番话语,如同和风拂面,让众人心中涌起一股豪情。此计虽看似狠辣,实则利大于弊,极具诱惑。
帐中众人皆陷入沉思,就连曹操也微眯双眼,默然不语。
此时,荀攸开口问道:
“倘若我军将病患士卒遗弃新野,军中再次爆发瘟疫,当如何应对?”
“此计太过狠绝,还请主公三思。”
荀攸自幼受儒家思想熏陶,对司马白之计颇为不适。他难以理解,这位看似忠厚的青年,如何能想出如此狠辣之计。若荀彧在场,定会坚决反对。
然而,在这乱世之中,为了生存与胜利,有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司马白之计虽狠,却也是无奈之举。将以下小说内容剧情不变下重写,要求不得与原文出现连续三个字以上相同的词句
“公达所论,亦有其理。”司马白闻此,嘴角轻扬,语气平和地道:
“军中男儿,多出身寒微,家境贫寒。”
“战阵之上,生死无常,谁能保证全身而退?”
“众将士英勇无畏,奋不顾身,岂非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与其让这些身染疾病的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