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闻言,神情为之一松,急忙追问道:“有何良策可阻曹军?”
“还请先生不吝赐教。”他殷切地望着诸葛亮。
此时的刘备,已将诸葛亮视为化解当前危机的关键所在。
诸葛亮微微一笑,低声在刘备耳畔细语:“主公,此计颇为简单,只需……”
刘备听得全神贯注,眉头逐渐舒展,最后露出了满意的笑意。
他转头对诸葛亮赞叹不已:“孔明真乃卧龙也!此计甚妙,定能让曹贼心生疑虑。”
张飞和赵云虽不明所以,但见刘备如此欢喜,心中的焦虑也缓解了不少。
他们深信,只要有诸葛军师在,即便曹军真的与司马白有所勾结,也定会被诸葛亮的妙计所破解。
当前最要紧的,是尽快撤离新野。
于是,在诸葛亮的精心策划下,刘备下令关羽留下断后,布下疑兵之计,而他们则趁着夜色,悄然撤离新野。
而在数百里外的许都,荀彧的府邸内,气氛却截然不同。
虽已夜深,但荀彧的书房内仍是灯火通明。
他手中握着一份来自前线的军报,脸色铁青,身体微微颤抖。
“简直胡闹!如此荒谬之计,怎能付诸行动!”他怒斥道。
说罢,他将手中的竹简重重摔在地上。
他一手扶着桌案,一手揉着额头,显然是被气得不轻。
“这种以抛尸来根除瘟疫的法子,简直荒谬绝伦!”他愤慨地说道。
“此事必定是贾文和所为!他竟敢将国家社稷与朝廷威严当作儿戏!”
“丞相怎会听信这种祸国殃民之计?朝中诸公也竟无人出面劝阻丞相!”
荀彧越说越气,正欲提笔写信劝谏曹操时,门外突然传来轻微的叩门之声。
“家主,典农中郎将任峻求见。”下人恭敬地通报。
“任伯达?快快有请!”荀彧急忙收拾好情绪,整理好衣冠,亲自去开门迎接。
任峻,这位忠诚可靠的将领,自曹操初涉世事、开创基业之时,便紧随其侧,他的忠诚与信誉在众人中传颂不已。
他为人慷慨大方,时常解人之困,助人之危,赢得了众人的深深敬意。
如今,他肩负起了典农中郎将的重任,负责监督屯田事务,多次成功解决了朝廷军队的粮食短缺问题。
因此,每当曹操出征在外,任峻总是负责确保后方军队的粮草供应无虞。此次南征之前,曹操特地指派任峻筹备粮草,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荀府的下人将任峻引至门前,他一见荀彧亲自在门口相迎,立刻躬身行礼道:“任峻拜见荀令君。”
荀彧微笑着将他扶起,说道:“伯达无需多礼,请上座。”说罢,便挽着任峻的手臂,一同入座。下人早已备好香茗,恭敬地呈上。
荀彧轻啜一口香茗,缓缓开口问道:“公仁此次前来,想必丞相交付的粮草筹备事宜已有进展了吧?”
任峻点了点头,回答道:“丞相所托之事,已经办妥。只是因一些琐事稍微耽搁了几日,还望令君勿怪。”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恭敬地递给荀彧。账册中详细记录了从各地转运粮草的情况。
荀攸接过账册,细细翻阅了一番,然后抬起头,赞赏地看着任峻说道:“国家得君如此贤才,实乃大汉之幸,朝廷之福啊!”
任峻谦虚地摆了摆手,端起茶盏轻啜两口,然后放下茶盏,关切地问道:“荀令君,不知前线战事如何?丞相此次出兵荆州,是否一切顺利?”
虽然任峻主要负责屯田事务,但他毕竟是武将出身,对军中之事颇为挂怀。
荀彧闻言,眉头微蹙,将手中的茶盏轻轻置于案上,长叹一声道:“半月前,夏侯元让将军领兵出征新野,却不料在博望坡中计失利,损失惨重。如今丞相出师不利,军队抵达南阳后又遭遇瘟疫肆虐。”
说到此处,荀彧脸上露出愤慨之色,“更可气的是,军中竟有人提出将病卒尸首抛入新野的荒谬之计,说是能一举两得。想必今夜,丞相便会依此计行事。将士们为国捐躯,却落得如此下场,实乃国家之不幸!”
任峻闻言,脸上露出震惊之色,连忙接过荀彧递来的军报仔细查看。看完后,他愤怒地拍案而起,“此计简直丧尽天良!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岂能受到如此对待?我们必须想方设法阻止这个荒谬的计划!”
随后,他的眉头也紧皱了起来,声音略带颤抖地发言:
“这计策究竟是谁想出来的?居然如此狠辣阴险!”
荀彧听闻此言,同样是愤怒不已。
他猛地一拍桌子,咬牙切齿地说道:
“我军南下,兵力雄厚,将士勇猛,粮草充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