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当年,司马白在洛阳之时便与曹操有过交集。在曹操行刺董卓之际,司马家还曾在暗中助其一臂之力。
如今曹操已荡平北方,正有意挥师南下,征讨荆襄。尽管司马白过往曾给曹操带来诸多麻烦,但曹操爱惜人才,司马白深知自己终会再度归入曹魏的怀抱。
这般命运的纠葛,让司马白不禁感慨万分,诸葛氏似乎注定要成为他司马氏一生的劲敌。
思绪至此,司马白向南边投去淡淡一瞥,随后毅然决然地率领甘宁等人北上,再不回头。
而在新野城中,刘备手捧荆州地图,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一旁的张飞却是眉头紧蹙,不解地问道:“大哥,这般对待司马军师,真的妥当吗?”自司马白离去后,诸葛亮作为新任军师逐渐插手军中事务,甚至开始限制张飞饮酒。张飞对此颇为不满,毕竟连司马白都不敢如此约束他。
当初,司马白被送走时,张飞曾力劝刘备挽留。然而关羽和刘备都认为司马白策略狠辣,名声不佳,留在军中恐会影响他们的声誉。因此,他们决意让司马白离去。
刘备挥手打断了张飞的话,说道:“三弟,志不同者不相为谋。让司马军师离开,实乃无奈之举。如今有诸葛军师相助,我军如虎添翼,在荆州更是无忧矣。”他此刻心情颇为愉悦,觉得赶走司马白是个明智的决定。这既让他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又提升了他在荆州士族百姓间的声望。
刘备暗自庆幸自己的决策。
他给予司马白的补偿不过是万两黄金,便借刀杀人,既保全了自己礼贤下士的美名,又消除了司马白日后可能带来的隐患。
他心中暗自宽慰,并非他刘备心狠手辣,实在是司马白为人太过阴险狡诈,留着也是祸害。
身为当世仁义的楷模,刘备此举亦可说是为民除害。
因此,时至今日,他仍旧笃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无误的。此刻,关羽在一旁眯缝着眼睛,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确实,三弟。
那司马白虽然有些许才智,但为人狡黠多谋,心机颇深。若是将他留在身边,日后大哥必受其害。更何况,我们三兄弟志在匡扶汉室,岂能为一个司马白所羁绊?他又岂能成为我们实现宏图伟业的绊脚石?”
关羽性格高傲,对下属要求严苛,对上司则恭敬有加。
对于司马白,他向来没有好感。当初几人初识司马白时,他便献上一计,声称刘备的坐骑的卢马必将克主,建议刘备将其赠予仇敌。
待仇敌因此马遭殃后,刘备再将其收回,便可高枕无忧。这种狠辣的计策让正直的关羽大为不满,当场便怒斥司马白无耻。自此,二人便结下了梁子,关系一直紧张。
张飞听闻关羽之言,虽然眉头紧蹙,但也无法反驳。刘备则面露笑意,点头称是。在他看来,关羽的话正合他意。没了司马白,他刘备还有卧龙先生相助,照样能够成就一番事业。想当年水镜先生曾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定乾坤。”如今他刘备已得卧龙先生,何愁大业不成?
那司马白虽才情出众,但用计过于狠辣,不顾后果。
犹如鸩鸟之毒,虽能致命,却非正道。刘备回想起过往种种,愈发觉得司马白是个不祥之人。有他在身边时,自己诸事不顺,甚至险些丧命。
而自从请来诸葛亮后,一切便开始好转。不仅荆州士族态度转变,就连那些曾经对自己不屑一顾的人也开始尊称自己为刘使君。
这一切的改变都让刘备深刻体会到有名士高人辅佐的重要性。
因此他更加珍视与卧龙先生的合作关系,决心借助诸葛亮的智谋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
至于那司马白,不过是过去的一段插曲罢了,如今已无需再提。
放眼荆襄之地,刘备的声望日渐高涨。然而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志向绝非这小小的新野所能满足。
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为辽阔的天地——那个他与宗亲刘景升共同开创的辉煌时代。而今刘景升病重,正是他刘备大展拳脚的好时机。
他相信,在卧龙先生的辅佐下,自己定能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荆州之主之位,在刘备眼中,早已视作囊中之珍。犹如昔日掌控徐州一般,此次他亦誓要固守,决不放弃。
就在此刻,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小兵气喘吁吁地进入,急报:“主公,军师已从襄阳归来!”
刘备闻此消息,心中一阵喜悦涌上心头。他立刻转身对身旁的两位义弟说道:“看来诸葛先生已成功说服了刘琦公子。我们的大业,即将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弟、三弟,随我一同去迎接军师!”刘备言毕,便拉着两人的手走出了厅堂。
数日后,通往樊城的官道上,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正在行进。旌旗飘扬,声势震天。中军大旗上,一个醒目的“曹”字随风飘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