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章 瞒天过海,浮木而渡 (1/2)

三月初九,黄昏。

徐荣、李蒙两人率领孟津关中三千将士列阵于黄河边,准备迎击曹军,击敌半渡。

这么说其实并不算准确。

如实描述的话,应该说是准备击毙排队过来送死的曹军。

三日前,也就是三月初六。

曹军在对面山上伐木,并且就在黄河边上,当着孟津关守军的面,开始生火把木头烤干。

三月初八,曹军把木头投入黄河之中。

那是一只只大约一丈长,二尺宽的木箱、船舱形状的空心物,用绳索连结在一起。

要知道,孟津渡之所以要立孟津关,不是因为此处最为险要。

恰恰相反,孟津关正是黄河出了陕西狭道后,河道最宽,水流最为平缓之处。

所以此处才能作为渡口,这也是雒阳以北唯一有能力让大军渡过黄河的渡口。

其他地方要么水流太急无法渡河,要么就是立足点太小,根本无法让大军在强渡后扎稳脚跟与守军作战。

加之如今黄河刚刚解冻不久,春汛今年又没有来,黄河河面水流格外平缓。

所以曹军制作的木舟浮在水上相当稳当。

到了三月初九的黄昏,木舟已经铺到黄河中间,距离孟津关这边的河岸还有不到一里。

所以让徐荣想不通的就是,如果曹军准备用木箱渡河的话,那不排着队找死吗?

李儒派来监视徐荣的李蒙也是这么认为的。

毕竟那木箱就算是铺上木板,做成浮桥,一次也就能通两个人,顶破天了再多一个。

李蒙劝徐荣不要大惊小怪,曹军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又或者只是疲敌之计。

派百来号人在这监视即可,不必如此大动干戈,否则夜半之时曹军打过来了如何是好?

对于全军出击严阵以待,此处守关的三千士卒同样很是无语。

毕竟没人愿意相信,曹军真的会踩着木箱渡河。

但徐荣已经被算计了两次,这次是绝计不敢再怠慢了。

他知道,如果他真的再次把孟津关给丢了,他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在一开始发现曹军伐木熏制的时候。

也就是三月初六那天。

他便察觉到了不对,第一时间亲自赴雒将消息禀报给了董卓。

同时,为了防止曹军声东击西,故意在孟津关对岸虚张声势,而偷偷从黄河上游偷渡过河。

徐荣在赴雒前,又加派了三百骑三班倒在上游轮流巡逻,日夜不息。

如此一来,纵使曹操真想偷渡黄河,也无机可趁了。

董卓在一开始听到徐荣说,曹操在伐木,准备制作渡河器具的消息时,他心底是兴奋的。

他之前还跟李儒要过灭曹操的计策,只是李儒说他没有办法。

而现在曹操似乎真的要送上门来自取灭亡,董卓得高兴仰天捧腹,大骂曹操竖子匹夫,当真是赵括之流云云。

于是乎董卓当场下令,让徐荣故意放开口子,让曹操渡河,之后再反手把曹操给灭了。

针对这个提议,李儒迅速地提了出反对意见。

李儒问道,如果曹操真的只是声东击西之策呢?

如果把曹操放了过来,那他们如果想要消灭曹操,就要从其他诸关调集人马过来。

要知道,虎牢关前曹操仍有六七千人马,谁知道曹操究竟在搞什么鬼呢?

再者,万一放曹操渡河,他渡河之后站住了阵脚,诸侯大军突然从孟津对岸出现踩着浮桥过河,又如何是好?

董卓于是恨恨地放弃了伏击曹操的计划。

同时,他对徐荣的应对进行了大力的赞扬,夸他做得十分不错,并告诉徐荣,自己十分信任他,让他好好干,回到了长安给他封他个杂号将军,顺便整个关内侯不成问题。

徐荣被感动得鼻涕眼泪一大把,哽咽道,主公果然还是信任我的。

董卓顿时觉得李儒说把徐荣调到孟津关果然没有错,曹操离间计就这么破功了。

君臣相知,他日又是一桩千古美谈。

最后,董卓命徐荣继续回到孟津关,继续加强对河岸的巡视,防止曹操从别处偷渡。

如果曹操当真敢踩着那木箱渡河,那就燃起烽火。

董卓将亲自领军从雒阳过去灭了曹操。

三月初六夜,徐荣回到孟津关,又加了三百人去河岸巡逻。

同时他又往邙山上的三个烽火台分别加派了十个人手驻守,以防他们偷懒睡觉,在睡梦中没看到孟津关上的烽火,诒误董卓的诛曹大计。

虽然在徐荣看来,曹操的兵如果还是肉做的,那他便无论如何都不敢踩着那木箱渡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