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五章:以点带面!张扬的兴邦大略!(第一更,求数据) (1/2)

“兵工厂???”

当张扬说出这话的同时,在场的众人全都露出了不解的神情。

看着他们的表现,张扬反应过来,解释道:“我所说的兵工厂,就是扩大后的官营作坊。”

众人听闻,微微颔首,脸上的疑惑稍减。

各个郡县都有官营的作坊,这些作坊主要是按照官府的要求生产兵器。

工匠们在这里进行规模化的兵器制作,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有的工匠负责冶炼金属,有的负责锻造剑身,有的负责制作弓弩的部件等。

这些官营作坊为地方军队的装备提供了保障,并且会根据战争的需要,增加兵器的产量。

比如在面临外敌入侵或者内部叛乱时,官府会督促这些作坊加快兵器的打造进度。

明白张扬口中兵工厂的意思后,杨奉率先开口,眼中满是好奇:“太守,您为何要扩大官营作坊?这背后可有什么深意?”

张扬目光炯炯,神色凝重,缓缓踱步至大殿中央,沉声道:“诸位,当下乱世,群雄并起,战火纷飞。咱们若想在这乱世站稳脚跟,保境安民,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队必不可少。”

“可现有的官营作坊,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军队日益增长的需求。唯有扩大规模,革新工艺,打造一座大型兵工厂,才能为我军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兵器。”

…………………………

当前张扬麾下可以划分为三个派系。

首先排除了只有常林一人的文官。

而跟随张扬上战场的武官里,最开始的:穆顺、杨丑、眭固是一派系。

张辽、赵风后来融入了进去,故此有了五人。

这是张扬亲信中的亲信,在张扬的默许下,张辽成了五人的头。

而由白波军投降而来的:杨奉、韩暹、李乐、胡才、徐晃,则又是一派系。

这个派系以杨奉为主。

至少剩下的一个派系,便是来自董卓麾下的李傕。

张扬之所以将李傕认为一个派系,而对常林却没有。

是因为李傕代表着董卓的势力。

当然,张扬也相信,董卓愿意也想要将李傕安排在自己身边。

毕竟河内郡中并不太平,除了被灭的白波军,还有黑山贼之类的。

加上李傕这次讨伐白波军出力时没有异心,张扬觉得很不错。

故此,他主动提出了留下李傕的想法。

…………………………

对于张扬建立兵工厂的事,众人没有一点意见。

最后,张扬将此事同时交给了张辽、徐晃。

至于张辽之前的事,就分给了杨奉。

韩暹、李乐、胡才,主管白波军难民的事情。

张扬的这些安排可谓是非常完美,让众人心服口服。

张辽与徐晃领命后,一同走出大殿。张辽神色坚毅,转头看向徐晃,拱手道:“徐将军,此次共建兵工厂,责任重大,你我需齐心协力。我对器械制造略通一二,然工艺革新方面,还望将军多费心思,你久历沙场,想必对兵器优劣洞察入微。”

徐晃亦抱拳回礼:“张将军客气了,你为张太守麾下猛将,威名远扬,能与将军共事,徐晃深感荣幸。我观当下兵器,材质与锻造之法确有改进余地,听闻南方匠人有新的淬火之术,可使兵刃更为坚韧,待我差人去探寻一番。”

二人边走边议,规划着兵工厂的布局、人员分工与技术引进,言谈间满是默契。

杨奉则带着几分忐忑,召集了穆顺、杨丑、眭固等人。

他深知这几位是张扬的旧部,初来乍到融入不易,但仍诚恳开口:“诸位兄弟,太守既委以我等重任,咱们定不能辜负。往后大家同朝为臣,共护河内,有什么难处、想法,都可直言,我杨奉定当全力配合。”

穆顺为人直爽,拍了拍杨奉的肩膀:“杨兄弟,主公信你,咱们自然也信。你熟悉白波军,往后多给咱讲讲,咱也好多了解了解彼此,携手把事儿干好。”

众人相视一笑,气氛渐融,便开始商讨起城防布置与日常练兵诸事。

韩暹、李乐、胡才三人则马不停蹄地奔赴安置白波军难民之处。难民们看到昔日将领到来,眼中燃起希望之光。韩暹高声喊道:“乡亲们,咱们如今归了张太守,往后有好日子过了!”

“太守仁慈,给咱安排住处、粮食,还会帮着寻活路。”

“大家莫要慌乱,先按咱们说的,有序安顿下来。”

他们指挥着难民分组登记、领取物资,又挑选青壮劳力,准备送往兵工厂或编入辅助军队。

难民们听闻有了生机,纷纷配合,忙碌中透着对未来的憧憬。

李傕独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