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再到汉中。
这一次,他身上的担子也是重了不少。
到达南郑之前,诸葛亮一路探查。
汉中虽然处在盆地,但周边山脉众多,想要从益州运兵运粮到汉中必须要翻山越岭实在困难。
想要解决这一困难绝不容易。
可即便如此,诸葛亮从未后悔当初建议刘循攻打汉中。
得汉中,益州在这一方向的防守就只需要防守阳平关一个方向。
而失去汉中,益州要直面应对敌人的地方那就不仅一处了。
治理汉中压力颇大,但诸葛亮却并没有选择放弃。
实际上,诸葛也十分清楚,相比治理益州的窘境,汉中并无派系斗争。
没有这一麻烦,政策推进也就能够立即执行下去。
汉中本是盆地,内部则是汉中平原。
思来想去,诸葛亮想到,既然从益州运粮十分麻烦,倒不如加强汉中粮食生产,在汉中建造粮仓。
只要汉中粮食充足,便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运输粮草的问题。
诸葛亮探查期间也曾注意汉中荒地偏多,如果能借助汉中平原展开屯田,定能缓解运粮问题。
此时正值十二月,汉中农耕基本结束。
打定主意之后,诸葛亮随即着手召集百姓立即开始开荒囤地。
荒地开垦出来,受益最多的自然还是这些百姓,所以在干起活来,他们也是极为积极。
然而,想要发展汉中,仅仅依靠囤地自然是不够的。
想要真正发展汉中,仅仅只是将益州发展的模式生搬硬套并不现实。
最重要的还是因地制宜,琢磨出一条适合汉中发展的道路。
汉中虽然没有岷江来进行改造,但汉中得名于汉江,而汉江则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
想到之后,诸葛亮便决定通过改变汉江,利用修建都江堰时所积累的经验对汉江大修水利工程。
见到人力耕种速度慢,诸葛亮便在汉中颁布法令支持汉中百姓养牛以做牛耕之用。
汉中百姓手中的农耕用具极为老旧且早就钝的不成样子,诸葛亮又将之前在益州所实行的那套直接搬到了汉中。
只不过这次诸葛亮并不是廉价卖给百姓。
为了尽快在汉中筹备粮食,诸葛亮直接将这些农耕用具送给百姓,而百姓只需要在粮食收获之际以粮食来顶替。
说起来,诸葛亮才是开启了先用后付模式的第一人。
另外一方面,诸葛亮巡查发现汉中现在虽然归顺益州,但百姓之间因为大山之隔往来并不频繁。
他觉得只有两地频繁沟通才能够相互促进,便又开始在加强汉中与益州联系上大下功夫。
如此大规模在汉中进行改造,汉中发展也得以迅速提高。
汉中粮食产量提升之后相比益州产出比例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为诸葛亮屯兵汉中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汉中百姓生活日渐舒适,百姓对征兵也是大为支持。
……
诸葛亮在汉中大刀阔斧整改的时候。
许都。
曹军大营里。
曹操突然召集群臣开始议会。
对于攻打荆州曹操虽然把握十足,但具体事宜上他却难以抉择。
对刘循,曹操也总觉得并不放心。
虽然刘循已经派颜良前来,但凉州一事他却一直记仇。
现在益州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之前,刘循占据汉中、益州两地,凉州名义上也同样归属刘循。
一个势力范围要比刘表更加强大的威胁就在旁边,曹操实在担心刘循会趁自己南下之际作乱。
要是益州在曹军抗压之际突然反水,趁火打劫,那自己可就亏大了。
曹操发问说道:“此次攻打荆州你们可有何建议?”
郭嘉为曹操最爱的谋士之一,第一个站出来立谏道:
“攻打荆州,我军应按原定计划进驻江陵郡。”
“等到将江陵兵防消化之后,待其成为我军要塞,此后再且南下,我军便能依靠此地进退自如。”
郭嘉的话,曹操都是格外重视,点头之后,他又问道:“那益州刘循呢?”
虽然年轻,但郭嘉总能一针见血,他也是当即说道:
“丞相,刘循虽然屈身咱们,但却不得不加以提防。”
“此人有勇有谋,定不愿长久屈人之下,最好要早做打算。”
程昱跟郭嘉想法一致,随后站出来说道:
“益州有才谋士不少,荆州之战一旦开打,其未必安稳。”
“臣害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