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章 曹操震惊,他们怎么过河的 (2/2)

所以他很自然地以坐镇陈留为由,开开心心地带着四百匹战马驽马,在仓亭渡逆流南下回陈留了。

陈宫则领东郡太守,被曹操安排驻守濮阳。

这是他对陈宫的承诺。

濮阳本来就是东郡的郡治,东武阳只是曹操的临时驻所。

其他人也各怀鬼胎,并没有派人跟曹操一起作战,都和张邈一样,说会为曹操提供粮草,让他放心和黄巾贼作战。

曹操对此也无可奈何,这就是他入主兖州的代价。

“我们抢先占据了须昌,便是扼住黄巾贼北上济北的咽喉。”

曹操在刘楚献出的地图上指点江山,众人时不时点头赞同。

“贼众百万,仅凭寇略兖州三郡所得粮草,绝对不足以支撑至秋收,他们必定想继续北上济北国,”

“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等他们前军渡过汶水,进入寿张、无盐后,击敌半渡。”

“如此,他们不得北上,便只能东归,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楚听着曹操的分析心中有些疑惑。

曹操的话听起来没什么破绽。

兖州联军彻底扼住了黄巾军北上的水路。

只要以汶水为界,便能将黄巾贼大部一直困在汶水以南。

他们只要敢北渡,半渡而击就成为了可能。

他们若是不北渡,便只有一路向东,回青州一途了。

可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才导致曹操初战大败,鲍信战死的呢?

而且黄巾军按记载来说,并没有东归,而是一直和曹操死扛到了冬天,又是为什么呢?

“报!”一个翎羽哨骑直接冲入了议事大帐,浑身湿透,身上还有几处箭伤。

“寿张东发现大量黄巾贼骑兵,我部百人全部战死,仅我一人生还!”哨骑伏地叩首,声音悲怆。

“什么?!”

在座众人无不侧目,

“你们到了哪里?又在哪里发现了黄巾贼?”曹操同样大惊失色。

如果黄巾贼已经渡过了汶水,那么他之前分析的就都要被推翻了。

“我们直接勒马涉水渡过汶水,在汶水南十里处遇到了黄巾贼的骑兵,看上去有……有一千余骑。”

刘楚听到黄巾军居然能有这么多骑兵,心中暗暗腹诽。

难道这都是刘岱那坑货给送出去的?

“你是说汶水可以直接涉水而过?!”曹操不由悚然。

“是,汶水处处可见河床,水浅处,没不过三尺。”

哨骑的话如同当头一棒打在了曹操头上。

————————————————————————————————————-

PS:小作者在找粮草消耗的实际例子时,恰巧看到了一个关于长城的问题,一并写给读者君们看看,不喜轻喷,跪谢!

绝大多数的长城只是一堵低矮的墙,并不能防人爬,那为什么还要建造呢?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游牧名族的马是爬不上长城的。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便是本章讲到的问题,千里运粮损耗太过严重。

而长城修筑后便可以大量减少边防军,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国力消耗。

明成化年间,鞑靼不断袭扰河套,民不聊生,明宪宗朱见深派八万人马驻守延绥,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147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给朱见深拿出了自己的方案,那就是在该地区修建1770里的长城。

他在给朱见深的折子里,算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征讨鞑靼的兵马目前已有8万,驻扎在延绥,每年米豆需要94万两银,草料需要60万两银。

若每人运米六斗,草四束,应该用407万人,运费大约要825万两银子,每年总共是979万两。

(延安、绥德一路有黄河、奢延水,河运为主,陆路大概只有三百里,损耗仍高达85%)

修建长城需要多少钱呢?

就地取材,使五万边防军负责筑造,每里造价690两,1770里*690两=122.13万两。

第一个方案是每年979万两,

第二个方案不到123万两,而且一劳永逸。

朱见深立刻同意了余子俊的方案。

不到三个月,1700余里长城便竣工。

长城修筑完毕后,“寇钞渐少,军民得安耕牧焉”。

一些外匪觉得他们比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们都聪明,肆意毁谤我天朝建长城浪费民力,还说这是偏安一隅,没有进取之心的表现。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
  • 第32章 曹操震惊,他们怎么过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