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方发射的子弹把丛林里密集的树叶打飞打散,各自队伍的大声喊话在山谷里回响。
枪一响就后撤,这是对方占据了先机的情况下做的灵活变动。也是进入这片地区之前做的预案。就我们这十个人的力量,假如对方人员占优,战术素养大家持平的情况下,大概率是被对方包抄或者落个玉碎的结局。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被对方发现,而是我方占据了主动先机进行偷袭的时候,必定打到他们哭爹喊娘为止。
转入到预定的3号地区,就是为了扭转这个情况,把被动变成主动,打到他们哭爹喊娘为止!
“3号地区”不是指地域上的实际地点或者特定的地方,“3号地区”指的是任何一个适合防守反击的地方、地点。只要这个地方适合打防守反击,这个地方就是“3号地区”。
人为制造“3号地区”,首先一个就是要把双方之间的距离拉开,然后依托有利地形进行反制。目的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进而保全自己。
丛林不像平原地区一马平川,双方可以摆开架势斗狠干架。这些地区自然地理十分复杂,山高林密且坡陡谷狭。竹草遍布、道路稀少之外,忽如其来的浓雾大雨、纵横河溪,对于大兵团展开和机动非常不利。往往是双方成百上千名士兵捉迷藏式地在山上山下追逐厮杀,机动迂回,甚至迎面相遇。在这样的战斗中,往往要费尽力气才能打到对手,要歼灭一个敌人是很难的。
对于我们这种十人的尖兵小队,在丛林里反而有着机动灵活的优势。
挪移枪林弹雨间,尖兵边打边撤,渐渐撤出来约三、四里地。我回望眼一瞧:这估摸着是往被炸毁废弃的雷达站方向撤离。再急驻足一看,就是炮侦雷达站方向无疑了。时间紧迫,我拉着后面跟上来的两个尖兵,往雷达站点的侧翼跑。
这个雷达站点是最靠近前沿阵地的其中一个。当时选址就是看中这里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地貌特点——
炮侦站点建设在高耸的大石山中部凹陷的位置,外观形如虎口,周边植被繁茂,杂木和竹林交错。大型直射火炮进入不到高深林密的山脚或对面。普通迫击炮、火箭筒又因为射界、遮挡物等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攻击。最重要的是,这个位置不在争端白热化的地带,战略意义弱且没有士兵驻守的必要,连鸡肋的作用都不如。非常容易迷惑误导对方。在上面驻守士兵,就算被对方侦查发现,顶多就是一个瞭望哨之类的性质判定。那么打还是不打?
打,劳兵伤财。
不打,无关痛痒。
所以索性不理会,随他去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方启用了炮侦雷达“柏林”将对方按在地上摩擦。“柏林”厉害的地方是能快速锁定对方炮兵,只要对方炮兵一冒头就被打击,再冒头再被打,邪性得狠。起初对方被打得摸不着头脑老火中烧,以为是我们的侦察兵频繁侦查发现了他们的炮位,然后电台上报方位坐标,指引炮兵火力覆盖。为此,对方还搞了很多设备来侦听无线信号,妄图弄清楚事情的缘由。但搞来搞去发现不是侦察兵的问题,那么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对方也不是傻子,在情报收集整理汇总之后,很快就锁定了无关痛痒的那几个瞭望哨。确定上面有雷达设备之后,就开始密谋炸毁相关设备和人员。在这种易守难攻的地方执行任务,炸毁和消灭雷达设备及护卫人员,一般的士兵是没有那种能力和毅力的。所以那些“俄式军靴”就是最佳的人选。这些“俄式军靴”是从参加过实战的队伍里挑选出来的老手,再优中选优,人手一套标准的俄式武器装备,整体实力只强不弱。
“柏林”炮侦雷达,虽然不是直接染血的大杀器,但性能和机动性在当下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降维打击的存在:
“柏林”包括电源在内全重390千克;定位和校射精度高、战术机动性高、可靠性高;操作和维护简单之外作战准备时间短。“柏林”雷达探测距离500米~20千米,定位精度40米(侦察迫击炮),反应时间12秒。虽然反应时间只需要12秒,但接下来需要进行目标类型识别、坐标确认和上报,下达反击指令,最后炮兵装定射击诸元,发炮还击。总体时间下来会消耗掉10~15分钟。
在当下这样的技术环境中,在激烈的前线战场上,10~15分钟从锁定到还击,已经是非常高效的战争机器了。毕竟“柏林”没有出现在战场之前,谁也不会预料得到科技发展得如此之快,自认为天知地知,别人不知发射了一组迫击炮洋洋得意咧嘴大笑之时,死神其实已经锁定你的笑容还有你尚未冷却的炮管。
关于“柏林”的性能和杀伤力及战术配合,我们一行尖兵在执行任务之前,是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的。对方既是炸毁我方炮侦雷达、杀伤我方人员的罪魁祸首之一,那么用子弹来复仇显得不够畅快,最畅快的方式当然是姑苏慕容复那一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用各种方法方式刻意去激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