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宫,建文年间
金銮殿上,气氛紧张而肃穆。
年轻的建文帝朱允炆,正襟危坐。
他的脸色,有些苍白。
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倔强。
他紧紧地盯着光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都给朕听仔细了!”
朱允炆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又异常坚定。
“把这康熙的所作所为,一字不落地,全都给朕记下来!”
“尤其是他削藩的手段,更要详加记录,不得有丝毫遗漏!”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方孝孺,语气急促。
“方先生,此事就交给你了!”
“务必将这康熙的治国方略,一一整理成册,以供朕参考!”
方孝孺连忙躬身领命。
“臣遵旨!”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
他拿起手中的笔,笔尖在纸上飞速地划动。
速度之快,几乎要擦出火星来。
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仿佛要将这光幕上的内容,全部刻进脑海里。
方孝孺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深知,这光幕上的内容,对于大明江山,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如果能够从中学习到康熙的治国之道,或许,大明的未来,还有转机。
明朝,皇宫,永乐年间
另一边,燕王府内。
朱棣正悠闲地品着茶。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这康熙,倒也有几分本事。”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轻轻地摇了摇头。
“竟然能成功削藩,看来,朕倒是小瞧了他。”
朱棣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想起了自己靖难之役的艰辛。
如果当初,建文帝有康熙一半的手段,恐怕,他朱棣也未必能坐上这皇位。
不过,朱棣也只是稍稍感慨了一下。
他对自己,还是有着绝对的信心。
在他看来,康熙虽然不错,但跟他比起来,还是差了些火候。
汉朝,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原本紧绷的神经,此刻终于放松了下来。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哼,这康熙,不过如此。”
刘彻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
“跟朕的推恩令比起来,他的手段,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卫青,眼中满是得意。
“卫青,你说,朕的推恩令,是不是比这康熙的削藩,要高明得多?”
卫青连忙躬身附和。
“陛下圣明!”
他的声音,充满了敬佩。
“陛下的推恩令,恩威并施,既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又收买了人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康熙的削藩,虽然也算成功,但终究还是落了下乘。”
卫青的话,让刘彻更加得意。
他哈哈大笑,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登上这丰功伟业排行榜的景象。
刘彻觉得,自己处理那些分封的诸侯王简直易如反掌。
根本不用像康熙那么麻烦。
直接一个推恩令过去,那些诸侯王,还不得乖乖地把土地交出来?
想到这里,刘彻的心情,更加愉悦了。
他觉得,自己这千古一帝的称号,是稳了!
光幕上的画面,再次发生了变化。
原本定格在康熙身上的画面,开始缓缓移动。
一段新的视频,呈现在众人面前。
视频的开场,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海面。
海面上,战船林立,旌旗蔽日。
一场激烈的海战,正在进行。
“明朝末年,郑程工之子郑经,割据弯弯,企图分裂华夏。”
浑厚的声音,再次响起。
“康熙帝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出兵收复弯弯。”
“他任命施琅为将,率领大军,渡海作战。”
“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收复弯弯,实现了华夏统一。”
画面上,施琅率领水师,与郑经的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海战。
炮火连天,硝烟弥漫。
无数的战船,在海面上沉浮。
最终,清军取得了胜利。
弯弯,重新回到了华夏的怀抱。
画面一转,来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