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之上,画面流转,古朴的文字缓缓浮现,伴随着庄严的声音,诉说着武则天的功绩。
“唐承隋制,科举取士,然弊端丛生,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
画面中,出现了唐朝初年的景象。
高门大阀,把持朝政,科举考试,形同虚设。
才华横溢的寒门士子,只能仰天长叹,报国无门。
而那些纨绔子弟,却凭借家族势力,平步青云,作威作福。
“武曌临朝,大刀阔斧,革新科举,增设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真才实学。”
画面一变,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武则天端坐龙椅,威严无比。
下方,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紧张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武则天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首创武举,选拔将帅之才,强军健体,保家卫国。”
画面中,出现了校场之上,士兵们挥汗如雨,操练武艺的场景。
弓马娴熟,刀枪并举,个个都是精兵强将。
这些,都是通过武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
“糊名易书,密封试卷,杜绝舞弊,公平公正。”
画面中,出现了考官们认真阅卷的场景。
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都被严密地遮盖起来。
考官们只能根据文章的优劣来评判,无法徇私舞弊。
隋朝,大兴宫内。
杨坚捻着胡须,微微颔首。
他看着光幕上的画面,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
“此女,倒也有些见识。”
他轻声说道。
“科举之制,虽为朕所创,但确实存在诸多不足。”
他不得不承认,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完善,意义重大。
“若无此女,科举恐难长久。”
他心中暗自感慨。
一旁,杨广跃跃欲试。
“父皇,儿臣也有一策!”
他大声说道。
“科举考试,可增设‘明算’、‘明法’等科目,选拔精通算术、律法的人才!”
他自认为这是个绝妙的主意。
“如此一来,便可为朝廷选拔更多实用之才!”
他得意洋洋地看着杨坚。
杨坚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光幕之上,画面继续流转。
“武曌执政,广开言路,鼓励贤能,打破门阀垄断,寒门士子,终得施展抱负。”
画面中,出现了朝堂之上,百官争论的场景。
有世家大族的官员,也有寒门出身的官员。
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商议国家大事。
武则天端坐龙椅,认真倾听,不时点头。
“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开疆拓土,威震四方。”
画面中,出现了战争的场景。
武周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叛军纷纷溃败,逃之夭夭。
西域、吐蕃、西南等地,皆被纳入武周版图。
“天下安定,百姓乐业,仓廪充实,府库盈余。”
画面中,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田野里,金黄的稻谷,随风摇曳。
集市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清,养心殿内。
康熙的脸色,变得阴沉无比。
他紧紧地握着拳头,指节发白。
“好一个武则天!”
他咬牙切齿地说道。
“这些功绩,朕哪一样没有?”
他感到无比的憋屈。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
他一件件地数着自己的功绩。
“可在这榜单上,却都成了理所当然!”
他越说越气愤。
“第九名,不冤?”
他冷笑一声。
“朕倒要看看,这前八名,都是何方神圣!”
他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光幕之上,画面再次变化。
“武曌当政,不拘一格,任用女官,开创先河,巾帼不让须眉。”
画面中,出现了上官婉儿等女官的形象。
她们才华横溢,精明干练,协助武则天处理政务。
在朝堂之上,她们与男官员们平起平坐,毫不逊色。
“女子亦可为官,参政议政,提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