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光幕上的内容,继续播放着。
光幕之上,画面流转,如同历史长河缓缓流淌。
原本定格在《永乐大典》书封上的画面,渐渐模糊,化作一片氤氲的光晕。
光晕之中,隐约可见一座古朴的建筑,巍峨耸立。
庄严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丝赞赏:
“永乐一朝,不仅有《永乐大典》这等旷世巨著,更有国子监之兴盛。”
画面清晰起来,展现出一座气势恢宏的学府。
学府之内,学子云集,书声琅琅。
“朱棣设立国子祭酒,总领国子监事务。”
光幕上的声音,娓娓道来。
“广纳天下贤才,不拘一格选拔学子。”
画面中,出现了朱棣的身影。
他身着龙袍,目光如炬,正在与国子监的官员们交谈。
“凡有真才实学者,皆可入国子监深造。”
而此时,光幕上的声音,继续讲述。
“此举,使得天下学子,皆能安心钻研学问,无后顾之忧。”
画面中,出现了许多年轻学子的身影。
他们或埋头苦读,或激烈辩论,或潜心研究。
“为大明之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幕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
“儒家心学、理学之诞生与昌盛,皆得益于此。”
画面中,出现了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
他手持书卷,目光深邃,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
“若无朱棣文化开明之举,则无后来儒家心学圣人王阳明之生。”
“王阳明心学,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影响深远。”
画面定格在了王阳明的画像上。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的马车之上。
孔子看着天幕上的画面,老泪纵横。
他颤抖着双手,抚摸着自己的胡须。
“好!好!好!”
他激动地说道。
“数千年之后,儒学仍能如此兴盛,老夫死而无憾矣!”
他仰天长叹。
“想不到,后世竟能诞生如此圣人!”
他眼中充满了欣慰。
“这朱棣,虽非儒家弟子,却为儒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身边的弟子子路,也是一脸激动。
“老师,您看!”
他指着天幕上的画面,兴奋地说道。
“这朱棣的功绩,真是名副其实啊!”
他赞叹道。
“这榜单,将他排在第七位,一点也不为过!”
孔子的另一位弟子颜回,也点头称赞。
“老师的教诲,果然泽被后世!”
他感慨地说道。
“这朱棣,也算是间接受到了老师的教诲啊!”
孔子听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
“儒学之道,在于教化万民,使天下归于仁。”
他顿了顿,又说道:
“这朱棣,虽然不是儒生,但他所做的事情,却符合儒家的宗旨。”
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此子,可敬可佩!”
西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正襟危坐,看着天幕上的画面。
他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儒学……竟能使天下文明,兴盛千年?”
他喃喃自语。
“看来,朕当年独尊儒术,是做对了!”
他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这朱棣,能登上这榜单,也算是沾了朕的光!”
他身边的宠臣霍光,连忙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陛下圣明!”
他谄媚地说道。
“这朱棣,不过是受到了陛下的后世福泽,才能有此成就!”
他顿了顿,又说道:
“若非陛下当年独尊儒术,哪有他今日的风光?”
刘彻听了,龙颜大悦。
“哈哈哈哈!”
他大笑起来。
“霍光,你说的不错!”
他拍了拍霍光的肩膀,赞赏道。
“朕的功绩,岂是这后世之人所能比拟的?”
他眼中充满了自信。
“这榜单,朕早晚也要登上!”
大明,永乐年间,紫禁城。
朱棣看着天幕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