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志满意得的多尔衮对前景过于乐观,加上孙之獬这个无耻之徒为得满清欢心,剃发留辫,改穿满族官吏服装,画虎不成反类犬,被两边嫌弃(朝臣分满汉两班,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
一怒之下,拉众人下水,怂恿提前颁布剃发令,说什么: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而且,这个时候也厚颜无耻投降的衍圣公孔胤植,大吹特吹: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归程,普天称庆。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这一顿舔,舔的多尔衮心花怒放。
这叫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自有大儒为我辩经”啊。
于是,剃头令下发了,要求严格执行。
孙之獬不用说了,已经成为“先驱”,
孔胤植这个老不羞紧随其后,颁布的第二天,便带领全族剃发。
清统区的推行……至少在官场上和军队中是比较顺利的,
连吴三桂都如法炮制了。
反而是在未曾彻底征服的江南地区遭到了强烈的反抗。
颁布发令的时候,也就是在南京刚刚沦陷的时候,
虽然因为史可法的提前死亡和吴襄的跑路,不论扬州还是南京都()没有发生屠杀事件,
而且,本应在江阴坚决抵抗的阎应元,也因为官军败得太快了,被乱民裹挟而出,
无力组织抵抗。
太过顺利之后,也让多铎以为明帝国大势已去,江南尽在掌握之中,
也就顺势而为,推翻了刚刚进城的承诺(剃头一事,本朝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坚决执行了剃头令。
一时间,各地民众包括还知道一些礼义廉耻的官员,纷纷组织义军投入到反抗潮流中,
这个骚操作,更因为崇祯的存在,比原时空更加有凝聚力了。
吊诡之处是阎应元,误打误撞的跑到了嘉定,
正值县令钱默跑路,剃发令颁布(十日之内,留发不留头),当地乡绅侯峒曾、黄淳耀聚众数万人坚决抵制,阎应元因为有着官方的背景,进入了管理层,成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一员,
为了杀鸡儆猴,清吴淞总兵李成栋立即领兵五千来攻。
在他看来,自己作为高杰的昔日部下,久经沙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对付一群乱民应该是没问题的。
殊不知,历史在这里发生了一点点小偏差,有了守城能力超强的隐藏大佬阎应元的加入,
一群从未经历过战争的百姓,居然打的有声有色,
不仅打退了十余次的攻城,还主动出击,打了李成栋一个措手不及。
兵力不足的李成栋连遭败绩后,狼狈撤出,嘉定三屠的第一屠并没有发生!!
这一改变,就让刘波收到的10000金币感觉很香了。
有了嘉定的模板激励,各地也纷纷效仿响应,一时间,满清和炮灰伪军部队攻势受阻,
也让崇祯在福州有了喘息之机和立足之地。
而后,便是重组内阁和军事集团。
之前在南京的布局已经悉数解体,死的死,降的降,
吴襄虽然活着,但也灰头土脸,成了光杆司令,军中威信不再,
只不过是念及吴三桂还在北边,这算是个软肋,
加上从北边追随而来的老人实在是不多,另外两个儿子又都死的很是壮烈,
所以,难得的没有对吴襄采取铁腕清洗政策,
而是让其退居二线,接过了锦衣卫指挥使一职。
上阵杀敌总是跑路,那就老老实实的在后方稳定社会秩序吧。
马士英这种“烈士”,不管之前做过什么,随着慷慨赴死一切归零,大肆表彰一番。
阎应元,因为在嘉定的杰出表现,被破格提拔为松江府知府。
黄道周,进入内阁,成为内阁首辅,
次辅则是……前来“救驾”的海贼王郑芝龙!!
已经拥有十万大军的郑芝龙,此时出现自然是雪中送炭,
于是,崇祯册封郑芝龙为内阁次辅,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郑芝豹,授左都督,封澄济伯。
郑鸿逵(郑芝凤),加总兵官,驻镇江,以舟师扼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