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是否过于冒险?”
薛玲丽耐心解释:“王爷,您看这工坊若是办起来,不仅能增加税收,还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
朱厚英思索片刻,点了点头:“爱妃所言有理,那就依你之计行事。”
说干就干,薛玲丽亲自选址,招募工匠。在她的努力下,工坊很快就办了起来,生产出的物品精美实用,受到了周边地区的欢迎。
然而,随着工坊的兴起,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
当地的一位富商,觉得自己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于是暗中勾结一些地痞流氓,试图破坏工坊。
一天夜里,工坊突然起火。幸好薛玲丽早有防备,组织人手及时扑灭了大火,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经过调查,薛玲丽发现了富商的阴谋。她决定要给对方一个教训。
经过调查,薛玲丽发现了富商的阴谋。她决定要给对方一个教训。
薛玲丽将此事告知了朱厚英,朱厚英怒不可遏:“这等奸商,竟敢如此放肆!”
两人决定先不动声色,暗中收集更多证据。与此同时,他们找来国相(就是郡的太守,分封时随封王离京)商议对策。
国相沉思片刻后说道:“王爷,王妃,此事需从长计议。如今我们虽有自治权,但也不能轻易与当地富商势力闹得太僵,以免引起更大的麻烦。”
薛玲丽却说道:“国相大人,若是就此姑息,那往后此类事情只会越发猖獗,我们必须要树立威信。”
国相点了点头:“王妃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行事还需谨慎。”
经过一番谋划,他们决定利用法律手段来制裁富商。在收集到充分的证据后,朱厚英下令将富商抓捕归案。
然而,富商在狱中却依然嚣张,他暗中派人向其背后的势力求救。
不久,一些当地的权贵纷纷出面,为富商说情。
朱厚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在薛玲丽和国相的支持下,他坚决不为所动。
最终,富商被依法惩处,其财产也被充公,用于改善吴郡的民生。
此事过后,吴郡的百姓对朱厚英和薛玲丽更加敬重和拥护,而其他心怀不轨之人也不敢再轻易造次。
但吴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新的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
此事过后,吴郡的百姓对朱厚英和薛玲丽更加敬重和拥护,而其他心怀不轨之人也不敢再轻易造次。
但吴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新的问题和挑战接踵而至。
由于之前的风波,吴郡的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商人开始对在吴郡的投资持观望态度,贸易往来也有所减少。
薛玲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与朱厚英和国相再次商议对策。
“我们必须想办法恢复商人们的信心,重振吴郡的商业。”薛玲丽说道。
国相提议道:“不如举办一场盛大的商贸会,邀请各地的商人前来,展示我们吴郡的优势和诚意。”
朱厚英点头赞同:“此计可行,但要如何吸引他们前来呢?”
薛玲丽灵机一动:“我们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减免税收,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住宿。”
于是,他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商贸会。薛玲丽亲自监督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确保万无一失。
终于,商贸会的日子到了。来自各地的商人云集吴郡,热闹非凡。
在商贸会上,吴郡展示了丰富的特产和精良的工艺品,让商人们眼前一亮。再加上优惠的政策,许多商人当场就签订了合作协议。
吴郡的商业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然而,就在这时,中央传来消息,由于太后的病发生变化,需要各地封王进京。朱厚英作为封王,也接到了召回的命令。
这让刚刚走上正轨的吴郡又陷入了不安之中。
面对中央的召回命令,朱厚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深知孝道的重要性,身为封王,有责任进京;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己离开吴郡后,这里刚刚取得的发展成果会受到影响。
薛玲丽看出了朱厚英的忧虑,安慰道:“王爷,您放心去吧,吴郡有我和国相在,定会守护好这一方土地。”
朱厚英紧紧握住薛玲丽的手,深情地说:“爱妃,一切就拜托你了。”
朱厚英带着部分亲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上。薛玲丽则和国相一起,继续治理吴郡。
在朱厚英离开的日子里,薛玲丽不辞辛劳,每日都会去工坊和农田查看情况,关心百姓的生活。国相则在政务上给予她诸多支持和建议。
然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趁机散布谣言,说朱厚英因为不满皇帝,被找回,怕是凶多吉少了,吴郡即将失去靠山,试图引起民众的恐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