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战的紧张氛围中,薛境然收到了靳威然从大明营地传来的密信。信中提到,大明后方的粮草补给因路途遥远和恶劣天气出现了延误,可能会影响后续作战的持久性。
薛境然深知粮草的重要性,他立刻与瓦剌王商议对策。瓦剌王皱起眉头说道:“本王这边的粮草储备也不充裕,难以长期支撑大军作战。”
小将提议道:“不如我们派出一支精锐部队,袭击鞑靼的粮草营地,以此来缓解我方的压力。”
薛境然思索片刻后点头道:“此计可行,但需小心行事,以免中了鞑靼的埋伏。”
于是,小将亲自挑选了一队精兵强将,趁着夜色出发,悄悄向鞑靼的粮草营地摸去。
途中,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鞑靼的巡逻队伍,终于接近了目标。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发动袭击时,却发现鞑靼的粮草营地戒备森严,周围布满了陷阱。
小将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计划,引开一部分守卫,制造混乱。在他的巧妙指挥下,成功地吸引了鞑靼守卫的注意,为其他士兵创造了机会。
士兵们趁机冲入粮草营地,放火焚烧。一时间,火光冲天,鞑靼的粮草损失惨重。
但在撤退过程中,小将不幸中了一箭。好在士兵们拼死保护,最终成功撤回了莫尔克府。
另一边,鞑靼王得知粮草被烧,暴跳如雷。他立刻集结大军,准备对莫尔克府发起总攻。
大战一触即发,莫尔克府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面对鞑靼王即将发起的总攻,莫尔克府内众人严阵以待。
薛境然亲自为小将包扎伤口,神色凝重地说道:“此次鞑靼来势汹汹,我们必须做好殊死一搏的准备。”
小将咬着牙,坚定地说:“放心吧,就算战死,也绝不退缩!”
瓦剌王也在积极动员士兵,他站在城墙上高呼:“勇士们,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荣耀,战斗吧!”士兵们群情激昂,齐声呐喊。
很快,鞑靼的大军如潮水般涌来,黑压压的一片让人望而生畏。城墙上,箭如雨下,投石机不断抛出巨大的石块,砸向敌军。但鞑靼军凭借着人数优势,不断逼近城墙。
一些鞑靼士兵架起云梯,试图爬上城墙。双方在城墙上展开了激烈的近身搏斗,鲜血四溅,喊杀声震耳欲聋。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之时,大明的援军终于赶到。靳威然亲自率领着精锐部队,从鞑靼军的后方发起了突袭。鞑靼军腹背受敌,顿时阵脚大乱。
莫尔克府内的士兵们看到援军到来,士气大振,更加奋勇地杀敌。在大明和瓦剌联军的夹击下,鞑靼军开始溃败。
鞑靼王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下令撤退。战场上留下了无数的尸体和残破的兵器。
这一战,大明和瓦剌联军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众人都清楚,战争还未结束。
虽然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但联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伤员众多,物资消耗巨大。
靳威然与瓦剌王、薛境然等人在营帐中商讨下一步的行动计划。靳威然说道:“此次鞑靼虽败,但实力尚存,我们需乘胜追击,不给他们喘息之机。”
瓦剌王点头表示赞同:“不错,只是我们的兵力和物资都需要补充。”
薛境然提议:“可派人回大明和瓦剌调集援兵和物资,同时派出探子密切监视鞑靼的动向。”
众人商议妥当后,便开始分头行动。
在等待援兵和物资的过程中,联军也没有闲着。他们加强了城防,训练士兵,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准备。
然而,就在这时,军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部分瓦剌将领对大明军队的指挥和分配产生了不满,认为自己的功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股不满情绪逐渐蔓延,甚至有引发冲突的趋势。薛境然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与瓦剌王沟通。
瓦剌王深知此时内部不能出现矛盾,于是召集将领们开会,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如今我们共同的敌人是鞑靼,若此时内乱,之前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经过一番劝说,将领们的情绪暂时得到了安抚,但潜在的问题依然存在。
就在这时,探子来报,鞑靼王正在集结更多的兵力,准备再次进攻。
面对鞑靼王即将再次发起的进攻,联军内部的气氛愈发紧张。为了稳定军心,靳威然和瓦剌王决定亲自视察军营,鼓舞士气。
他们走过一排排营帐,与士兵们亲切交谈,承诺一定会带领大家取得最终的胜利。士兵们备受鼓舞,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的火焰。
与此同时,后方的援兵和物资终于抵达。联军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大家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
然而,就在大战前夕,鞑靼派出了使者,提出求和的条件。使者说道:“只要联军退出莫尔克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