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章 邀请华裔移民新加坡 (1/2)

战争不仅仅是灾难,同时也是机会。

朝鲜战争让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而陈克需要借助美越战争让新加坡实现工业经济腾飞。

这第一步就是吞掉大马,借壳上市,让新加坡在东南亚地区站稳脚跟,之后再将目光放在其他国家身上……

“总理,第二步应该是增加华人移民,我们的人口,准确来说是华人数量太少。”

谈到华人,李光曜脸色有些凝重。

虽然陈克跟李光曜都是接受英吉利教育体系的精英人才,但他们在执政时都默契地选择华人作为国家主体民族,这是自身的基本盘。

“要说华裔,现在华国最多,6.9亿人口,随便流出一点都足够消灭周边邻国。”

陈克手指揉了揉脑袋,感觉很怪诞:“但新加坡跟华国关系不太好,只能从越、柬、老、泰、缅、台等地引进移民,只要是华裔,有多少要多少。”

日后移民新加坡的名额让人打破脑袋,现在还真不好操作,万一某大国给自己弄一堆共产主义战士,搞不好新加坡就要被别人借壳上市。

“总理请放心,我们已经在这样做,只等新加坡华人数量上升至220万以上,我们就申请加入马来亚,组合成联邦政府。”李光曜点点头说道。

接受华人移民不仅是新加坡在做,其实香江也在做。

因为二战后四小龙轻工业发展迅猛,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在亚洲,造成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状况。

所以对于偷渡入境的华人移民香江跟新加坡都秉持默默接纳态度。

等到80年代产业饱和后,才会严查偷渡入境事宜。

“除去移民以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媒体的力量,让东南亚民众接受新加坡的媒体,从宣传方面影响大众,潜移默化改变观念。”陈克认真道。

日后李氏父子之所以能够执政数十年不变,就是因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控制大量媒体,选举时自然不会落空。

李光曜笑道:“总理请放心,我们目前控制一家新加坡广播电视台,一份《联合早报》,媒体舆论很稳当,并且在东南亚各地都有受众,传播面比较广泛。”

新加坡广播电视台是由马来西亚广播局独立的;《联合早报》是由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和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合并而成的。

历史上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时,人口数量仅有不足180万。

陈克在新加坡折腾几年,人口数量才增至200万,现在还需要不断增加华裔移民,壮大基本盘。

马来亚人口有800多万,其中华人约占据15%,大约是120万华人,按照陈克计划,组成大马联邦后至少满足500万华人数量。

这样才能使华人成为主体民族,且对马来人进行有效压制,方便以后施政管理。

“做的对!”陈克夸赞一句,接着又说道:“咱们没办法直接控制大多数人,但可以间接影响大部分人,媒体就是一柄利器,需要牢牢掌控在我们手中。”

吸引华裔移民的事情谈妥后,李光曜乘机亲自赶赴中南半岛,跟各国达成移民协商,表示新加坡可以接纳华裔移民。

并且动用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媒渠道,向华裔传播各种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新加坡的情况。

此时在中南半岛各国的华裔有数百万,大多是商人和知识分子,属于小资产阶级,这类人家境通常都比较殷实。

但在不同的意识形态看来,这些华裔都是需要重点改造的对象;而在泰、缅等地,华人并非主体民族,所以社会地位不高。

总之,海外的华人因为种种原因被刻意边缘化。

而新加坡是除去华国、台省以外,唯一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政权,这天生就让华裔感到亲切。

李光曜还亲自赶赴中南半岛各国协商移民事宜,很多华裔都觉得诚意十足,于是决定移民新加坡。

而中南半岛各国对华裔的态度也很复杂,一方面华裔能提供社会财富;而另一方面华人又会造成民族冲突。

所以中南半岛对华裔移民新加坡的行为并未阻拦,反而是全力配合,想要尽快将华裔从境内迁移。

越、柬、老、缅、泰境内都在经历战火,要么是跟外国打仗,要么就是境内军阀混战,总之就没有安生日子,所以华裔对于移民出境也没有特别大的抵触心理。

随着一批又一批华裔抵达新加坡,国内大力发展经济缺乏劳动力的情况缓解很多,而华裔移民来到新加坡后立马就被惊讶到。

干净宽敞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联排联幢的组屋、繁忙热闹的港口……

在新加坡街道上小汽车飞奔,码头上门式起重机和工人忙碌不休,新加坡港口货轮排队停泊。

新加坡所有人都很忙碌,没有人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