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百官的议论之声全停了?
让我们将时间稍稍往前拨动。
拨至黄子澄开口‘教诲’杨士奇之时。
天幕上。
朱胤文为朱元璋分析赈粮贪墨的原因:
【“皇爷爷,据孙儿所知,这贪官盘剥赈粮之法,不外乎三种......”】
【“其一,粮食掉包。”】
【“朝廷赈灾之粮,乃是由国库支取,而后转运地方,再由地方调拨受灾地府库,粮食转运途中,经手数次,手续繁杂,因此贪官便有可乘之机,以劣质旧粮替换赈灾好粮,以此赚取差价,倒卖获益。”】
【“其二,夸大损耗。”】
【“赈灾粮转运多次,途中必生损耗,于是贪官便可借机夸大损耗,贪污充私,省府州县,层层夸大损耗,原本只损耗了两成的粮食,等到了百姓手中,少则损耗四五成,多则损耗六七成,层层扒皮,层层苛扣,尤为可恶。”】
【“其三,豪强争利。”】
【“皇爷爷,咱就以这河间府为例,河间府虽遭水患,然则,豪绅、地主、富商、僧侣等......皆是身家殷实之人,虽受水患,却无饥贫之忧,可纵然如此,一待官府赈粮,他们却也同百姓争抢,如此一来,原本赈济灾民的粮食,却肥了豪强的肚子,天灾再遇人祸,灾民更灾。”】
朱胤文侃侃而谈。
事实上。
这番说辞并不太深奥。
讲的也不是什么隐秘内闻。
当官的更是没几个不知道这些贪墨的手段。
但是。
此时再联想朱胤文刚才所说的...
将这贪墨手段与他的两种赈灾办法联系起来......
嘶!!!
百官的表情顿时就不对劲了!
因为......
这分明就一一对应上了啊!
‘掺沙子!发麸糠......嘶!这完全是对症下药啊!!!’
‘他是认真的!他没在开玩笑!’
‘不是胡闹,这居然是他认真思考想出的办法!’
‘我的天!这不可能!!!’
‘!!!’
无数人在心里喊着不可能!
他们不相信那么离谱的法子......
竟然好像真的要让朱胤文给圆回来了!
那么。
是真的不可能吗?
众人紧张的盯着天幕。
似乎不希望那种可能发生。
似乎......
也在希望着那种可能发生!!!
....................
天幕:
【朱胤文细细分说,朱元璋听毕,心中虽深感认同,但脸上依然不动声色:“那这往粮食里掺沙子,就能解决了?”】
【朱胤文一点头,自信道:“当然!”】
【“往粮食里掺沙子,粗看虽是一弊,实则却有三利。”】
【朱元璋好奇心顿起,问道:“哪三利?”】
【朱胤文解释道。】
【“一利,可防官员掉包转卖。”】
【“掉包粮食,倒卖获益,只因赈灾粮皆是国库所出。”】
【“我朝之国库官粮,年年替换,春末贷给农户为种,秋收收回新粮为贮,无积年之陈粮,品质皆是上乘。”】
【“质高,则价高,官吏以陈粮换新粮,一倒一卖,皆是利益所在。”】
【“因此孙儿大胆往粮里掺沙,抹平差价。”】
【“换粮无利可图,官吏自然无可乘之机。”】
【此言一出,朱元璋顿时色变!】
【他心中思量起来:贪官换粮,是因为官粮价高,有利可图,而要是往粮中掺沙子,粮食就卖不上价,虽然安排人进行筛选能重新筛出官粮,但是这样一来不仅耗费时间长,更增加了人力成本,利润变得微薄,与杀头的风险比起来,很不值当......】
【‘这方法......貌似真的有用!’朱元璋心中更震惊了!】
【如此简单的掺沙子,竟然好像真的能化解贪污!】
【虽然还没听完剩下的,但只听到这里,他原本的怒火便下去了一大半!】
【不过为了维持威严,他表面上依然不动声色,假装不在意问道:“还有呢?”】
【朱胤文继续道:“这二来嘛,就简单了。”】
【“掺沙的第二利......就是减少损耗!”】
【“减少损耗?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