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百官如此。
同一时间。
几乎全天下的人都看呆了!
如此此时有一面可以囊括整个大明的屏幕。
就可以清晰的看到。
整个大明。
几乎人人都处于巨大的惊愕之中!
这种惊愕持续了片刻。
随即。
窸窸窣窣的各种议论声在各地响起。
——“太孙殿下好像......好像杀错人了是吧?”
——“是错杀好官了对吧?这沈县令贵为一县父母官,就连自己的亲娘都是灾民,在粥棚内吃朝廷的赈粮,怎么可能贪墨?”
——“沈县令是个好官啊!他死的太冤了!殿下不该杀他的!”
——“沈县令不该死,如果他真的是个贪官的话,就更加不敢在太孙的眼皮子底下抗旨,就算是贪官,也不会愚蠢到在这种时候贪墨粮食,”
——“是啊,这么浅显的道理,太孙殿下怎么就看不明白,依然要杀了沈县令?”
——“这还不明显吗?堂堂太孙殿下,国之储君,说出去的话哪里有收回来的道理,就算明知可能有缘由,也依然不能反悔,毕竟君无戏言......储君也是君!”
——“所以,沈县令这不就是冤死了吗?”
——“太孙殿下这未免也太昏......”
——“嘘!你想说什么?竟敢编排殿下,你不怕锦衣卫吗你!”
.................
民间之人议论。
但多少言语中还有些顾忌。
可是。
清河县本地的百姓则没那么多的顾忌了。
毕竟他们可是天幕里的‘事发地’。
在情感上更有代入之感。
而最重要的是。
沈县令就是他们现在的父母官!
沈县令那是多好的官啊。
竟然被太孙殿下冤杀了!
这怎么能忍!
——“冤!沈大人太冤了!但凡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沈大人必定不是贪官,太孙他竟然还如此以为,简直太没有道理了!”
——“在太孙的眼里,难道一条人命竟然还不如他的威严重要吗?收回成命就那么难吗?调查清楚之后再做定夺就那么难吗?”
——“我总算知道从古至今为何会有那么多的冤假错案了,原来在权贵眼中,普通人的一条性命竟不如他们的颜面重要!这还不是公堂会审啊,可想而知,若是公堂会审之后却发现了冤屈好人,他们就更加不会为了普通百姓的一条人命,而推翻官府的定案!我们的命竟然还不如他们的颜面重要!”
——“昏庸!昏庸至极!明知这绝不是贪墨,背后必有缘由,太孙殿下竟然连问都不问一句,依然把沈大人杀了,太昏庸了!”
清河县百姓义愤填膺。
更有那暴脾气的。
直接喊出了‘昏庸’二字!
也就是朱允炆不在这里了。
若是在这。
听见这沸沸之言。
恐怕都要被气的两眼一翻昏死过去!
....................
奉天殿外。
当看到沈县令的母亲当场自尽的画面。
朱允炆也傻眼了。
就算脑子再不灵光。
此时他也发现了不对劲!
“这县令的母亲竟然也是灾民?”
“身为官眷,竟然也要吃官府的赈粮?”
“这沈石难道不是贪官吗?”
“他不是贪了孤的赈灾粮吗?”
朱允炆很懵。
他贫瘠的主政经历让他冥冥中知道这背后必有缘由。
但又想不出头绪。
不过。
他想不出来不要紧。
天幕会告诉他答案。
....................
【沈县令母子二人死在粥棚,围观百姓中落泪者众多。】
【联想沈县令死前举动,朱允炆心中逐渐察觉不对劲,但又不知何处不对。】
【他带上左右,来到粮仓,打算重新熬粥,熬上一锅锅厚的可以插得住筷子的稠粥,赈济百姓。】
【可是,当打开粮仓,他惊呆了!】
【只见偌大的粮仓之中,几乎空的能跑马,只有角落处有十数袋粮食,沧海一粟。】
【朱允炆脸色铁青,旋即传唤守卫,厉声喝问:“粮食呢!孤带来的赈灾粮呢!为何只剩下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