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身处梁山的萧辰,得到消息。
因为他命令梁山军对外收纳流民,开始为领地增添人口。在梁山泊内,引起巨大反响。
开始大批人划着木排,赶来梁山。
起初之时,是那些靠梁山近,与他萧辰身体原主人一般,在八百里梁山泊内半耕半渔之人。
这类人虽然生活困苦,但还是活蹦乱跳的,只是因为赵宋朝廷丧心病狂的渔税,让他们走投无路,心中一横,干脆就投了梁山。
开始之时,萧辰并未过多重视。
吸纳梁山泊的人口,利用八百里梁山泊内潜藏着的巨大劳动力,以此来加快领地发展。
这本就是他既定的战略计划。
如今,也不过是按照他的战略计划,按部就班的推进罢了。
入主梁山之后,萧辰大刀阔斧的将梁山推倒重建,将领地所有产业都搬到了梁山中上。
并且在城镇中心升级之后,更是制定了扩大造船产业、钢铁产业以及纺织产业其生产规模的建设计划。
同时,还正式开启领地开垦荒地,建设系统农田,再此基础建立的农庄战略计划。
诸多建设计划,足以吸纳海量人口。
造船、钢铁、纺织产业这三大产业链,那是到处都需要人。
若是将这三大产业都给填满了,那么扩大后的捕鱼队,也需要大量人口。
实在不行,开垦系统农田,所需人口,可谓是无上限。
对于消化八百里梁山泊的这些人口,萧辰根本就没有任何担心。
但是很快,他渐渐的发现不对了。
每日进入梁山的人口增长数字都在增多。
且还是急剧增长!
以至于,短短十数天之后。
梁山外的湖面上,那是浩浩荡荡的木排,竹排以及木舟。
其上挤着满满的人,密密麻麻,看得人发慌。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身灰不溜秋的,灰头土脸,极为瘦弱,有气无力。
流民!
这是真正的流民!
受了灾,被迫离开家乡,逃荒的流民。
与这些真正的流民比起来,八百里梁山泊内那些求生之人,那是好上太多了。
至少梁山泊内那些求生之人,就如萧辰身体原主人一般,半耕半渔,还是混的到一口吃的。
而这些流民呢?
绝大多数,那是数天数夜,没有吃过一粒米!
看到这一幕,萧辰是真正受到震撼了。
“主公,这些人都是北面来的....”
“黄河改道,河水泛滥,这才形成了咱们八百里梁山泊。但八百里梁山泊仅仅是开始,黄河两岸,依旧是年年受灾。”
“往日里,黄河两岸,以及其水系灾民,还能下水,捕鱼充饥。”
“但自今年来,大宋朝廷在湖泊河道按船征缴渔税....”
“而他们这些人,连船都没有,下水都不给他们下水!”
“他们是真正活不下去了!”
熟知情况的吴用,向萧辰开口解释道。
萧辰闻言,彻底无言。
他赫然发现,仅从后世历史来看,他对北宋的了解,还是太肤浅了。
北宋何止是上面坏透了?
下面更是坏透顶了。
显然,赵宋一直用来将灾民难民,拉进厢军的手段,面对黄河泛滥,彻底失效了。
兜不住了!
且非但没有去治理黄河,救助灾民。
反倒还要断去这些流民自己照理自己的最后一条活路!
朝廷按渔船征缴赋税,而没船的人,连下水都不给下水。
这逻辑,简直是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
让萧辰都不知道该如何去反驳。
但他可以想象得到,逃荒受难的流民,将比他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恐怖!
能够造木排竹排的,终究是少数。
绝大部分流民,一无所有,只有一双腿。
他们听到消息之后,那必定会沿着河道两岸,进入梁山泊。
梁山泊作为夹在南北之间的要道上,就连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也处于梁山泊中。
上连黄河水系,下连淮河长江水系。
在这个时代,水路远比陆路更为便捷。
可以想象,若是梁山军一直处于梁山泊内,大肆吸纳人口。
届时,恐怕不仅仅是北方黄河水系的流民以及走投无路的人会赶来。
就连南方淮河,长江水系的流民以及走投无路之人,也会赶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