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二 人间烟火气 (1/3)

事实上,关于那些禽满四合院里面的人物,楚天明他暂时倒是还没有撞上什么麻烦。

有没有跟那些人,产生什么纠葛。

毕竟,他家所在的四合院,还跟对面之间,隔着一条街。

哪怕确实生活中,可能会有诸多鸡毛蒜皮的杂事发生。

但却也还没有到肆无忌惮的地步。

可能,以后要是楚天明搬到对面去,就会有所遭遇。

不过,相比起担忧那些还没影的事,楚天明他倒是需要,先解决自身的生活习惯问题。

身处在这个时代,许多事情,已经改变。

前世的那点经验,就不能拿到现在来用了。

至少,现在他这个状况,是没办法了。

别的不说。

普及大众的科技水平也好,生活水平也罢,当下可都要较之于后世,差上不止一大截。

后世里面,那些只著于文字的艰苦岁月,也只有真正身处这个时代,才能体会得到。

这个时候,几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公共用水。

正常来说,想要洗澡的话,就得或者去公共澡堂里面洗,或者在家洗。

在家的话,就会有些麻烦。

需要先烧上一大锅水。

再通过搬屋里,坐在大澡盆里面洗。

当然了,要是你厉害,也可以花钱去洗浴。

老北京城里面,这个时候也是有着诸如“一品香”、“清华园”之类的浴池,日竞奢华。

除了澡堂外,厕所,自然也是公共的。

类似于后世的,老式学校宿舍那种。

用的老式冲水。

就是在小便池区域,是一个长条形的槽。

洗漱的地方,就是水龙头上面,接着一根半截长的塑料管子,往下滴水。

大便池区域,则是再专门的分一个槽,用挡板砌墙隔开。

人们在拉屎的时候,就好像是在进行排排坐,分果果一样。

家家户户,还都得准备尿盆。

因为,那是起夜的时候用的。

晚上的时候,得先拿这顶住。

等第二天的早上起来,再拎着,跑到公厕去倒掉。

时代的落差感,一下子就上来了。

都说人间烟火气。

可那也得是,要建立在一个人,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居高临下的一种评头论足。

如果,若是本身就一直在烟火气之中,你绝对不会觉得这很美…

就好像后世的人,有段时间里面,喜欢讲究忆苦思甜一样。

搞搞农家乐,去乡下吃顿窝窝饭,吃点野菜,钓钓鱼,就叫体验了。

实际上,那个年代,真正饭食的材料的选择,都是因地制宜。

那种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蒸成的窝头,都算得上是高端货。

有的是用麸子和玉米面,搅拌混合后蒸的窝头。

有的是直接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

真让那些热衷于追求忆苦思甜的人,若是跑去吃那些猪都不吃的玩意。

你看他们还能笑着说,自己要去体验一下忆苦思甜的滋味不。

后世的人,真的非常难以想象。

那段吃一个鸡蛋,都要盼上很久的年代里面,人们到底过的到底是什么日子。

楚天明也是一样。

来到这个一穷二白穷的年代,多少还是有些时代的落差感。

叠好了铺炕上的被子。

从架子上,拿出一个搪瓷脸盆,就准备去外面盛水洗脸。

脸盆,是每家都有的那种搪瓷盆。

搪瓷盆里面,印着一个大牡丹花的图案。

当下这个时候,搪瓷,在城市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发展到了“家家有,人人用”的程度。

它可以是梁实秋父亲不可缺少的“直径在两尺以上”的洗脸大盆。

可以是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时,在炉子上呼呼作响的瓷茶壶。

也可以是张爱玲从常德路公寓出门买菜提着的网兜里,用来装豆腐和甜面酱的“洋瓷盖碗”。

是萧红记忆里,鲁迅旧家水门汀地上,擦响着用来淘米洗菜的“洋瓷盆”。

它是结婚时,必不可少印着大红喜字的脸盆,是吃饭的搪瓷碗。

是书桌上,印着毛主席头像的茶缸,是上学时装着美味菜肴的搪瓷饭盒。

搪瓷碰撞的叮叮当当声,将是这个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四合院的分布,与后世电视剧里面,所看到的大致相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