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户口才有。
需要提供自己的城市户口,然后签字确认发放。
而关于粮票的发放,还是按比例分为粗细粮的。
然后,又划分出来了米票。
票上,都印着数量和月份,过期是要作废的。
各省区的粮票,也是不能通用的。
如果要是跨省出差的话,就要凭单位开的介绍信,兑换到一定数额的全国通用粮票。
没有看错。
这个时候的粮票,就是分全国通用和地方流通两种。
也只有全国通用粮票,才可以在国内任何地方使用。
而地方粮票,就只能在指定区域使用。
而且,全国通用粮票不仅使用范围广,用途也多。
除了购买粮食外,还能用来购买食用油、住宿和吃饭。
而地方粮票,就只能购买粮食。
除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外,国家还发行一种特殊的粮票。
那就是独立国家和地方的军队粮票,其面额最小五十斤,多则五百斤、一千斤。
不过,这些粮票,不是发给个人使用的。
而是军队之间调拔粮食使用的,所以一般农众根本没有机会接触。
这个时候的干部、职工,要到外地出差,除了要由所在单位,或者村委会开具证明信,还要到当地粮食部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
出差人员,只有拿着证明信,才能买到车票,住上招待所。
拿着全国通用粮票,才能在当地的食堂吃上饭。
所以,考上学的大学生,如果要离开家乡前办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公安机关办理户口转移和粮食供应关系。
否则,就可能会因为没有粮食凭证,而领不到粮票。
这个时候,一斤北京市内的粮票的“黑市价”,就高达3元钱。
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更到了4元钱。
就这还有价无市。
看似“能买很多东西”的一元钱,比起“一斤粮票”来,显然逊色太多。
一张小小的粮票,所关乎到的那真的就是全家人的温饱。
不过,国家还是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群。
哪怕是没工作的人,也有对应粮票数量。
12周岁以上的,都是28.5斤。
12岁以下的,则是每少一岁少1-3斤,最低的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够有6斤的份额。
学生是每月31斤,售货员30斤,一般工人是40斤,装卸工最高是45斤,家庭妇女最低26斤。
如果份额由高定量转为低定量的情况,还会给予有三个月的缓冲时间。
一次一领的月份粮票,就还是上个月的份额。
甚至,如果要是不主动去更改的话,可以一直领着,直到粮店调查发现个人多领了把其调减。
由于没有惩罚,也不会追回,有好些人调整工种后,也没有主动去调减。
当然了,如果是由低升为高的话,那人们肯定是立刻向粮店报告调增。
不过,一般来说,每家每户的粮票数额很少有大的变动。
没人在家的,也可以自己有空了去粮店领取。
所以,没什么耽搁的发放过程,也就很快结束了。
等粮店工作人员走后,院里的人,就拿着自家粮票各回各家。
一般来说,在每月的24号,城里就可以买下个月的粮食。
这个时候,人们会拿着粮袋,在粮店排起长长的队伍。
因为本月的粮食,也往往快吃光了。
在这个缺乏油水的年代,人人都是大肚汉,一个比一个能吃,有几个敢说自家的粮食够吃的。
老北京城里的粮店也都不会远,人们大多是骑着自行车去买粮食。
过年都没这么热闹。
街道办这边,也是早就安排好了,哪一条街先来,哪一条街后来,按秩序进行。
楚天明来到这个世界,倒是还没有亲自去买过米。
不过,何雨柱考虑到了这些,主动上门表示带着楚天明一起去买粮。
“那就麻烦柱子哥了。”对于何雨柱的好意,楚天明也不推脱。
不得不说,何雨柱确实是个做朋友的好选择。
粮店,旧北京又称为面铺,专卖米面杂粮。
何雨柱带着楚天明去的粮店,叫做大和恒。
因为大和恒经营的各类粮食,质量上乘、价格合理,而且自产自销的小米面,和三条腿玉米面,又极富特色。
因此早在四十年代,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