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巷口。
楚天明缓步走在街上。
循着记忆,感受着时代的气息。
走在胡同里面的小商小贩,还有诸如送报的,挑水的各种其他行业的服务人员,也是涵盖甚广。
六十年代的老北京城,仿佛一帧帧老照片,随着楚天明前进的步伐,慢悠悠的从他的身边擦过。
沿途,是一个个颇有年代感的招牌。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老北京城确实是有着非常多值得回忆的东西。
正如一个城市不能没有商业与服务业。
这个时候哪怕是老北京城里面,大商场也并不算多。
但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可不少。
这些小商贩的业务范围可是相当广泛,近距离的服务于市民,叫卖声犹如一部胡同交响曲,回响其中。
各类的商贩不论来自何方,都知道北京市民有午休的习惯,所以还得赶早。
到了中午,就听不到叫卖声的。
眼前这些,都是光看文字上记载的东西,是很难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凭着对应的记忆,楚天明他背着军用挎包,带着介绍信,证件和证明,还有原身的军功章,准备先去街道办事处,进行转业处理。
自1958年起,街道就陆续改造为人民公社,法定的区政府派出机构,逐渐的演变成了政社合一的社会组织。
社区,开始单位化。
街道居民,也开始社会化。
实质来说,就是城市基层政府机构。
不过,在1962年,随着那些公社渐渐撤销,街道办又重新恢复起来。
东城区,便是以南锣鼓巷地区雨儿、帽儿、蓑衣、福祥四条胡同,为街道办事处。
具体办事的地方,是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
在这个时代,就已经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办公地点了。
走过临街的楼房,就是了。
倒是也还算好认。
楚天明打量了一下四周,才准备过去。
结果,还没等楚天明靠近,就听到一声喝问。
“干什么的?”
原来,是门口亭子里面,坐着的看门老大爷。
当看到楚天明走过来,顿时警觉的起身,半拉开亭子门,开口喝问道。
同时,这位老大爷的眼神一凝,一股独特的气势便是荡然而出。
这个年代,负责看大门的大爷,可不是后世那些真大爷。
尤其是京都地区,很多看门大爷都是从昔日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兵,再就业的。
他们的手上,那些小日子和小西八的血,都不知道沾了多少。
在这个年代,大家的警惕意识,也都非常高的。
现在,可没有后世的灯火通明。
没有密集遍布各个区域的电子眼。
整个城市,都显得有些萧条。
街边昏黄的路灯,也是会出现时亮时不亮的故障。
所以,在这个治安尚不太好的年代,只要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那就直接是拿下再说。
“大爷,你好,我是来递交组织关系的。”楚天明可不敢整活,老老实实的上前。
“…”老大爷带着些许警惕的接过牛皮纸袋,先瞅了瞅外面的名字,没什么表情。
这种事,倒还算常见,他刚想随手放下。
谁知,楚天明他很快又递过根香烟,同时笑着开口道:“大爷您抽根烟,您辛苦了!”
“嘿!”门卫老大爷还挺仔细,又瞅了一眼楚天明的证件,才接过烟。
这烟,叫大前门。
老北京人,称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的“正阳楼”,为“前门楼子”,大概也就是前门的俗称了。
自1949年后,烟草行业,就是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
当时的魔都,有着436种不同品牌的香烟。
最后,却是只有“前门”牌“幸存”下来。
就连那些鹰米烟草公司的在华企业,也随之转化为国营企业,继续生产“前门”牌香烟。
卷烟,也将细枝改为粗枝,被称为“大号”
“前门”,也因此称为“大前门”。
大前门,算中档烟了。
曾和老刀、大英、哈德门、三炮台诸牌号一起,在上海滩可以说是风靡一时。
解放前,当时大前门有一句广告语为:“大人物吸‘大前门’落落大方”,也是较有著名的。
这个烟,要3毛2一盒。
这可是楚天明老爹的私藏,出门的时候,给了他半包。
“嘿,原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