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头笑笑,张卫民回了屋。
你们闹你们的,别拉着我。
不然别怪爷手黑。
聋老太太让出来的屋子是两居,一个堂屋,一个卧房。
房子上了年头,显得很破旧,墙壁泛黄,家具也没多少。
堂屋里一张四方桌,四个凳子。
再就是一个煤炉子。
还有就是张卫民背回来的搪瓷杯。
除此之外没别的了。
里屋一张实木大床,上边铺的还是张卫民退伍带回来的被褥。
一个衣柜,空的老鼠都没地躲。
也是简单的可以。
张卫民和衣而睡,闭着眼睛开始琢磨起接下来该怎么办。
毕竟以后还得生活在这院里。
糟心的是这院里都不是省油的灯。
张卫民自个儿也清楚。
因为他的身份。
别人不说,壹大爷易中海和他已经走岔道了。
自然傻柱也走不到一条道。
视易中海如父的傻柱必然会替着出头。
这一想,张卫民不由乐了。
什么都没干,这仇自个儿结上了。
还有貳大爷刘海中。
这老小子也没憋着好屁。
打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主意。
只不过,刘海中没那做渔翁的命。
不过是个蝉儿,只有被吃的命!
张卫民也不急。
敌不动我不动。
谁敢挑头,就拿谁来开刀。
要在这四合院立足,一团和气,与人为善是做不到的。
张卫民在琢磨。
四合院里其他人也在琢磨。
前院,叁大爷家。
“老阎,你说这事挺邪性的,聋老太太怎么就突然多出来个曾孙呢?”
叁大妈觉得这事跟聊斋似的。
“有二十来年了吧?”
“二十八年。”阎埠贵手指比划了下。
“三零年,富贵叔带着向国悄无声息的出了四九城,去了什么地没人知道。”
阎埠贵咂嘴道:“如今看来,这聋老太太那时候就在落子了。这老太太精明,太精明了。”
叁大妈奇道:“老阎你咋这清楚的?”
阎埠贵抬着下巴,抑扬顿挫开了京腔:
“那一年,2月16日——梅大师首次在老鹰国演出京剧,征服其国观众。
那一年,3月17日——梁先生的家属向四九城图书馆赠书42180册。
那一年,5月——蒋光头裁军出了问题,阎老西、冯裤子、李不仁等,合取光头,爆发大战。
那一年,12月——国产有声电影问世,《雨过天晴》呐。
那一年,12月——居延汉简在额济纳河流域被发现了。”
装腔作势,文人架子十足,“我,阎埠贵,可是文化人呐!
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行了!说你胖你还喘上了,我问你,这个月的粮票没了,你咋办?”
叁大妈没好气的问道。
她就见不得阎埠贵摆这文人的酸臭架子。
显得他多高贵似的。
再高贵也得为五斗米折腰不是。
“别急嘛,我早算好了,明儿个起,我下班钓鱼去。”
阎埠贵不慌不忙,出起了主意。
“你明儿起挨家挨户借面,不要多,一小碗,够家里做一顿稀面水就成,别多借,懂我的意思吗?”
叁大妈脸上笑开了花,“懂!懂!我说真有你的啊,老阎!”
这年头,邻里邻居的,借东西是平常事。
谁家都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借多了必须还,可这借少了也就不了了之。
毕竟谁也保不齐自己有这一天,也就不言语了,寻摸机会再“借”回来就是。
至于能不能“借”回来,那就两说了。
这一笔糊涂账,算不清楚的。
不过败人品,被人戳脊梁骨免不了的。
不过,吃都吃不饱,谁还在乎那点面儿。
也算是这个年代的特色。
就如棒梗的偷东西,在这年头,十个小孩九个都这样。
大人有时候也是能顺就顺。
叁大妈一顿夸。
阎埠贵面上觉得有光:“那是,也不看看我是谁,文化人!”
解决了家里的难事。
阎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