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章 红袖添香的捷径 (1/2)

五点下班,

苏诚去杨厂长那拿试卷,

杨厂长特热情的上了一根烟,还划拉着火柴,要给点上,

这明显是有事,

苏诚点着了烟,悠哉的坐办公椅上,没放过这个批判的机会,

“老杨,有事说事,别整这套,虚伪……”

“那我就说了……”

杨厂长甩灭火柴,搓搓手,笑哈哈道:

“这不是,招女工那事,打了申请。

“我是按你说的那些词整的。

“上面貌似很重视这事,让我写一份详细的心得体会。

“你也知道我的,没啥文化。

“这事呢,也是你提的,你帮我总结总结,写份心得体会呗……”

这事不麻烦,

杨厂长也帮助良多,

苏诚打了个腹稿,就帮他写了。

正写着呢,杨厂长在那笑着道:

“招女工这件事,上面很重视。

“这心得体会,有可能在我们冶金体系的内部报刊上发表。

“要是真发表了,给的稿费我们正好喝酒。

“苏诚,你能写就多写点,稿费是按照字数给的……”

稿费?

苏诚灵光一闪,对呀,可以赚稿费。

穿越的一个多月,没少在杨厂长这刷报纸。

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也大多是从报纸上得知。

如今的报纸除了宣传政策方针,也有着专版的小说,散文,诗歌。

小说散文的题材,都是以工人农民为主的歌颂类,或者个人先进故事。

这些写不来。

倒是诗歌,记得不少。

从小到大,红歌可是没少听。

歌词和诗歌,应该也差不多。

反正试试也没损失,万一要是成了,多多少少的,得给一些稿费吧。

不过,稿子的事,简单,抄就是,几百首没问题。

投哪个报纸,却是问题。

苏诚思量着此事,

百业待兴,如今在京城区域内流通的报纸,没几家。

影响最大的是《人民日报》,其次是偏文学的《光明日报》,和津门的《津门日报》,在加上京城的地方性报纸《新民报》。

这其中,《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就不考虑了,报纸面向全国,审稿更严格。

尤其是后者,看看编辑,全是文坛巨匠,投稿就是青铜被一群王者包围。

《津门日报》则是津门市委机关报,绝对的根正苗红,投红歌,也容易过稿。

《新民报》就差点意思了,亲近我军的友好人士民营。

考虑后,苏诚打算两手准备,

红歌投稿《津门日报》试水,在抄些偏爱情的歌词,投稿《新民报》。

帮杨厂长写完心得体会。

苏诚立即写了歌词邮寄出去。

忙完这些,已经快五点半。

苏诚这才回家,

走着走着,快到胡同口,突然听到有人喊,

“苏诚,苏诚……”

苏诚看去,是贾张氏,挎着菜篮,躲路边的绿植旁,

那神态,那模样,仿佛和谁秘密接头似的。

“苏诚,你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贾张氏关心问着走过来,递来了一个铝制的饭盒,满脸笑容道:

“我又给你炖了些羊肉……”

这一次,苏诚看看饭盒,没接,

“贾大姐,这肉,你拿回去吃吧……”

也不缺这口,中午媳妇还说,往后节约过日子,

苏诚本计划着今晚多啃大馒头,在带回去肉,有点不好。

“苏诚,肉是给你炖的,你别担心,我有留的,也吃过了……”

说着,说着,贾张氏突然抹起了眼泪,伤感道:

“苏诚,还是你会关心人,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东旭喂这么大。

“他也没说过,让我多吃肉……”

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吗……

苏诚纯纯无语,不会了,

也不想在说别的,也不知说什么,

苏诚接过饭盒就要走,略微迟疑,又提议道:

“贾大姐,以后呢,你也别送肉了。

“有件事请你帮忙,我每天中午回家吃饭。

“淮茹对这边也不熟,不知去哪买菜。

“你帮着做一顿午饭吧。

“买些上等大米,俩个铝制饭盒一半水一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