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想的……”
一大妈没多说什么,离开了。
这院里,二大妈脾气直,爱凑热闹,
三大妈喜八卦,好打听。
一大妈却不一样,含蓄的性格,即便想报名,也没有表露出来。
没多久,
二大妈出现,
秦淮茹用同样的话术,说了一遍,
这可是最高指示的号召,
二大妈振奋激動,但她更担忧考不上,丢臉,
“唉……”
二大妈装着唉声叹气,
“我也想报名,光福才两岁,还小。
“光天上小学,中午还要回家吃饭,家里离不开人,没办法……”
有孩子需要照顾,
秦淮茹也没在多劝,
而想到二大妈三个儿子,三大妈也三个儿子,
秦淮茹很是羡慕,暗暗坚定,也要为苏诚生三个儿子,
多子多福气,可不能似一大妈家一样,孩子都没有,老了无人照顾。
……
悠闲磨了一下午的螺丝。
五点下班,
苏诚去找杨厂长拿试卷,报名的50个名额,已经满了。
这群众路线,也不知成了几分。
倒是得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
昨天帮杨厂长写的心得体会,已经确定在冶金体系的内部报刊发表。
稿酬千字10万,
这篇文章一共两千多字,稿费20多万。
一个月的工资才18万。
这写了两千字,就赚了20多万。
稿酬这钱,和白捡一样,也太容易赚了。
这让苏诚对投稿的诗歌,也更上心了,千叮万嘱杨厂长多看看家里邮箱。
四合院人多眼杂,投稿的地址,留的杨厂长家。
至于署名,在红星轧钢厂工作,用了红星两字。
这叮嘱也没白费,
第二天上午,杨厂长送来了两封信。
苏诚接过信,就感覺不妙,
信封太薄了,不像是有稿费的样子。
等看了信,苏诚更是麻了。
好消息,保险起见,给《津门日报》投稿的三首红歌,都过了。
总计稿酬25万左右。
坏消息,《津门日报》赔钱经营,入不敷出,没钱。
倒不是不给,稿酬临时记账,经营状况好了,在补足稿费。
回信比较简单,介绍了难处,又赞扬了这几首诗歌,邀请多多投稿。
随后,介绍了一下稿酬问题。
此时,稿酬有框架,只要被录用,最高,千字16万,最低,千字6万。
除了知名的那一撮,基本都在这个框架内。
而诗歌等短篇,在字数上吃亏,不是按照字数算稿酬,是按照行,20行,等于一千字。
投稿的几首歌词,都是歌颂类,比较契合当下的文化环境。
虽是初次投稿,《津门日报》的编辑,也没给最低价,给了一个中间价,20行12万元,每行6千元。
这价格也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用,没稿费。
苏诚又看了看《新民报》的回信。
《津门日报》根正苗红,都经营不善了,《新民报》还是民营,可想而知,经营状况更惨,投稿的三首诗歌,也过了,同样没钱。
切,没钱还邀请多多投稿呢。
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能上报纸,是多大的荣耀。
苏诚可不在意这个,只想赚点钱,贴补家用,多大的荣耀,也不如给点钱实惠。
其实每月工资18万,和秦淮茹两人完全够花了,
这工资在工人阶层,肯定是最低的。
但相对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又是很不错的。
等秦淮茹也参加了工作,每月工资就是36万,年收入四百多万,即便系统商场没刷新物资,在这个时代,也会有着优越的生活。
可惜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现在家里要添置東西,需要一大笔钱。
像那煤炉就要十几万,在加上蜂窝煤,烧水壶,锅碗瓢盆等,每样单个不多,零打碎敲加起来,也得大几十万了。
这抄红歌投稿赚稿费,虽轻松,也容易,稿费却是欠着的,也属于远水,没必要继续。
冶金体系的内部报刊,倒是给钱痛快。
写写歌颂类的文章,薅薅羊毛,很不错。
不过,写什么,又是问题,
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