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里,他请了个病假,干着熟悉的事务,与同事们闲聊,轻松度过了半天。一下班铃响起,他立刻奔向车棚,身后陈小弟喊道:“石头哥,你怎么不在食堂吃呢?”
“我回家吃,不想在工厂里吃。”他推出闪亮的新单车,引来院子里众多艳羡的目光,就像未来人见到奢侈品一般。
石宇快速返回了大院,带上秦淮茹就说:“不用做饭了,今晚我们外出用餐。”他决定享受一番。
大妈子看见他又骑车回来,好奇地问道:“石头,这是你新买的车呀?”得到肯定答复,她接着说:“真棒,你是咱们院子头一辆车,挺显眼的。”
“一辆车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三大爷也有。”他不以为然,接着解释买新车是为了方便带她到淮茹家。
大妈叹了口气:“你还年轻,不明白养家糊口的不易。我们家里五个嘴巴要吃饭,你三大爷这点工资仅够填饱肚子。”
石宇无奈一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我们会渐渐好起来的。这是我的妻子淮茹,之前您见过,往后麻烦您多多照应。”
“没问题,小两口,有事你就来找我,我们离得近。好好生活,”大妈点点头,目送他们离开。
带着幸福与满足,秦淮茹坐在后座,石宇骑行时紧搂住她的腰,毫不觉得疲惫。两人在小吃店大饱一顿后,送淮茹回院子,接着马上赶回工厂,遵守铁一样的厂规,准时下班。
随着三伏节气过去,天气没那么炎热。胡同外,下棋的与品茶论道的人减少,平常的日子按部就班进行着。
已经在一起快一个月了,石宇感受到天气逐渐变凉,开始筹划起装修和筹备婚礼。
因为市面上找不到后世流行的装修材料,便只能退而求其次,以舒适为首要考虑。
他首要改造的是厨房与卫生间,那种冬季清晨去公共厕所的冰冷体验令人不愿回想,早点私有化是明智之选。
他请教了许多人,都没有遇到懂得管路暖气的工人们,焦虑的他嘴角生出了火泡。就连淮茹也不禁调侃:“你说的这种设施我没见过,谁懂呢?或许那些办公楼才有吧。”
听见秦淮茹的话,石宇眼前一亮,我怎么就没想到去问问领导呢。
一把拉住秦淮茹,在她脸蛋上轻轻拍了一下,说:“亏了媳妇你帮我这个大忙。”
真是,自己怎么就把这事给忘了呢,自己身后有人脉网啊,钢铁厂的老大也算半个城市的领导,肯定人脉更广,找位熟悉的水电师傅并不困难。
与秦淮茹正式领证后,系统再次根据生活情景给出了三次奖励签到,得到的物品全是生活必需品,有粮食、票据,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像锅、碗、瓢、盆等。除了这已有的物资之外,石宇觉得自己应该考虑去市集逛一逛,搜集点文物和古董囤积起来,时间一长,这些东西说不定就值上钱了,听说市面上还有人会暗中售卖珍贵的黄鱼。
难得有一天休假,一向赖床的石宇今儿一改常态,换上不常见的衣装,还戴着帽子和口罩,将自己包裹得很严谨。
秦淮茹看着他的装扮笑了起来,“石哥,你这是要去接头吧?小心被人当贼误抓了哦。”
“真要被抓,你就一个人过了,舍不得吗?”石宇半开玩笑地回答。
闻言,秦淮茹的眼波流转,似乎带着些担心:“现在的生活过得挺好,不要去那种地方了行吗?乱七八糟的人都有,我很害怕。”
“放心,我只是随便看看。”他说,安抚了秦淮茹的紧张情绪。
尽管心中满是秦淮茹千叮咛万嘱咐,石宇还是骑上自行车来到了市集中环顾了一周,并未察觉到有人在监管。他在一条宽一点的小巷子停下锁了车,融入了市集的人群之中。
市集中不算繁华,有的商户低头摆弄自己的商品,有的则四下张望搜索心头好物,安静的交易中并无喧哗。看中了某个物件的两人通常会找个僻静之处蹲下来轻声议价。
对于购买需求,石宇心中并无固定想法,此时实物商品如粮食(包括小米、玉米粉和白面粉以及白糖)是最有价值的。虽然他家里不缺这些,但他偶尔也会去听听他人的交流。每当他凑近聆听,交流的一方通常都会警惕地看着他,然后避开他,不再言辞相加。
庞大的市集里,唯独一处角落,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正坐在筐旁,里面放着他那对陶瓷罐和几个蝈蝈笼子。
石宇靠近那人,低声问道:“大哥,你的这些物品是要出手还是交换呢?”
之前无人询问的男子闻言,连忙回道:“兄弟,实不相瞒,这些都是家传宝贝。如今儿子要娶媳妇,想齐全家具,我已经有了大部分钱,就差些票据了,所以才想着换取几张。”
“票比现在的金钱还要难以取得呢。”
“没错,这是我第二次来试了,生怕被抓到就糟糕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