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粮油证
待阎解成离开后,林保国便骑上自行车出门了。今天他不用上班,正如李副厂长所说,他忙活了一整天已经够累的,合理地休息一天也是应该的。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天时间处理户口迁移的问题。
来到派出所,林保国找到了户籍管理处,并递上了自己的户口迁出证明以及工作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户籍管理人员接过文件查看,发现资料完备无缺。不出十分钟,林保国的户口迁移手续就已经办理妥当。
接着,工作人员将一本新的户口簿和一张“粮油供应证”交给了林保国。
林保国翻开户口簿看到,上面登记的职业是第三轧钢厂工人,住址则是四合院。
“这下算是正式成为轧钢厂的一员了。”林保国暗自想着。
随后他目光落在了“粮油供应证”上。他知道这张证其实就是俗称的“小本子”或“粮本”,它是区别城乡户口的重要标识。自从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来,供应给城镇居民的商品粮是由政府财政补贴的。
因此,拥有了这个粮本,就意味着每个月能在指定的粮店按规定的标准购买到廉价粮食,例如大米每斤只需一分钱五厘。当然,这些粮食是有配额限制的。
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其粮食配额标准也有所不同。通常来说,北京普通市民每月能领到二十七斤粮食,而小干部、教师等能领到三十斤,有些人的额度甚至高达六七十斤。而对于小孩,七斤的标准是有的,青少年则分为十二斤、十六斤、二十斤不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京,五块钱就能维持一家一个月最低生活成本的根本原因——大约三十斤粮食折算下来就是五块钱。
而对于那些没有粮本的人来说,就被称作“黑人黑户”。他们如果要买粮食,只能去黑市高价购买,具体多少钱就得看个人本事了。据林保国所知,秦淮茹的婆婆并不是城市户口,因此粮本上并没有她的名字。再加上家里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棒梗的粮食定额可能只有十二斤,小当和槐花就更少了,只有七斤。这就使得他们家不得不将粮食换为杂粮,才能勉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林保国自己的粮本,标准定量是二十七斤。他看过之后,并没太在意自己的配额有多少,随即将户口簿和粮本一股脑儿地丢进了空间,不再理会。
“现在我也算是北京户口了。”林保国想到将来北京户口所代表的意义,不由得笑出声来。
……
到了中午,林保国在街边饭店吃饭,消费了三块钱。饭后,他又顺便买了一只烤鸭,然后骑着自行车来到了轧钢厂的招待所。
最近一段时间里,林保国一直在向付桃的父亲学习烹饪技艺,凭借着出色的体能控制力以及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已经将付桃父亲的所有厨艺都学得透彻。
“付桃!付桃……”林保国像平常那样还没进屋就开始大声呼唤。
“别叫了,付桃今天不在。”招待所另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回应道。
这位女同志看上去三十多岁,看到林保国后便微笑着说:“你是林保国吧?付桃提起过你。”
林保国愣了一下:“我是林保国没错,付桃不在吗?她去哪儿了?”
“付桃去相亲了。”林保国听到这个回答,脸上显露出惊讶之色,接着问:“那付师傅(付桃的父亲)在吗?”
“也不在,他和付桃一起去的!”对方回答。
原来,在那个年代,相亲往往是一家子集体出动。
林保国颇感无奈,低头瞧了瞧手中的烤鸭:“那就算了吧,我自己吃得了。”
说着,他准备离开。此时,付桃的同事却叫住了他:“林保国你别急着走啊,你这是要给付桃和付师傅送烤鸭吗?”
“对啊,既然跟人家学了手艺,总得表示一下感谢嘛。”
“他们俩都不在,不过你可以把烤鸭送给我,当作回报,我可以帮你介绍个对象怎么样?”对方提议道。
林保国一听,顿时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刚提到买烤鸭就有热心人要给他介绍对象呢?还是说人家只是惦记上了他的烤鸭?
对此,林保国并不知情。
付桃的一位同事大家都叫她周姐,付桃经常提起这个人,大家也都清楚付桃对他颇有好感,甚至有人曾经逗趣付桃,让她向林保国表白,但付桃婉拒了。
付桃心里清楚,她和林保国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不仅因为她比林保国年长许多,而且从林保国和她相处的态度就能看出,他心里并没有那种意思。
听到这些,周姐便有了个主意,跟付桃讲如果她不做行动,将来有机会就把自己的一个表妹介绍给林保国。付桃欣然答应,并希望林保国能够过得幸福快乐。
实际上,付桃的确对林保国有感情,但她深知不会与他结婚生活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