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章上门提亲, (1/2)

“老李,我把保国带来了,你们家英子在哪儿呢?”刘大妈满脸笑容地道。

能够促成一段美满姻缘,她心里自然也是乐开了花。

“哎呀,刘大妈您来了,英子在隔壁屋呢!”英子的母亲起身回应,并大声朝外喊叫英子。

她的眼睛一直盯着院子里的那个年轻人,身材魁梧,骨骼健壮,看上去很面善,剃个小平头,五官端正,一笑起来显得特别亲切。一辆敞篷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停放在院子里,后座上挂满了大小包裹,看得英子妈心里欢喜不已。

杨保国首次上门拜访,带着这么多礼物,震惊了周围的街坊邻居,大家纷纷围到李家门口张望。

“英子这下有福气了,找了个好人家。”

没错,听说每个月挣一百多块钱,连天天吃鸡精炖白面都能实现呢。

“得了你,那也要有票据才行啊!”

“嘿,赚那么多钱难道还没票吗?没票难道人家就不能去红桥那儿交易不成?”

北京城内的集市不在少数,像红桥口、法华寺、磁器口、天坛公园外墙边以及南锣鼓巷都是热门地儿。

这些地方常有些乡下来的农民,扛着自家产的粮食、蔬菜、牲畜以及各种蛋品前来售卖。

不过呢,这事也不能明目张胆地进行。

大白天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早上8:45你就得起身准备,等到下午5:35之后才能开始摆摊。

夜晚同样不行,免得出岔子。

那时候法律知识普及不足,人穷急了啥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最晚到了晚上9点,你得赶紧收拾摊位找个地方歇息。

不管你打算去亲戚家,还是找个茶馆落脚,或者就在公园里凑合一宿,总归不能再继续做生意了。

另外一点要记住:

得有点眼色。

万一碰到有人检查,能不能逃过就得看你自己的应变能力了。

再来,如果见到戴着红袖章的人走过,先把手中的钱物放下。

可别当着人家面就开始数钱收款。

你要那样做了,不抓你抓谁?

现在对于这种“集市”,政府的态度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不是闹得太过分,上级也不会特意追究,下级也乐意装作看不见。

毕竟,无论官大小,他们也都得吃饭。

国家正在经历困难时期的后期恢复阶段,各方面的供应都非常紧张。

大伙儿就想吃点青菜、肉类、鸡蛋,吃顿饱饭……

这本无可厚非,也不是什么大错啊!

老乡们自家田里种的东西吃不完,拿到集市换点粮食和钱。

买来年播种的种子,保证家里人吃得饱,还能再多养几个娃。

这也不是什么原罪吧!

国家不也正是在摸索中前进,在郊区由供销社主导的“集市贸易”搞得热热闹闹的。

挺不错的嘛!

所以说,只要你不是专门囤积货物,或者倒买倒卖,

只是老乡们想换点零花钱,或者以物易物,

没人会特意来找你的茬!

要是硬要把事情往大了扯,给你扣个投机倒把的帽子。

当然,如果你招惹了别人,

那就另说了,这个时代想找你麻烦的名头多了去了。

走在街上多看了几眼姑娘,人家就能说你是“流氓”,立马就把你定性了。

还需要费劲心思给你安个投机倒把的帽子吗?这不是给自己找累赘么!

正说着,杨保国刚走进屋里就被家人围了起来。

两个小伙子,一个闺女,加上李英和爸妈,一家六口人将杨保国围在中间,从头到脚仔细打量。

“英子妈,你们也歇歇眼睛,这样看着保国,让他怪难为情的。”

最后还是刘大妈开口说话,才帮杨保国解了围。

说实话,被六个人、十二道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那种感觉的确不太舒服。

“叔叔,婶子,这是我给家里带来的东西,婶子您先收好吧。”

杨保国把带来的物品放在英子妈面前,这才自己找个位置坐了下来。

“哎呀,这么多瓜子、糖果。”

“老李你看,还有条鱼…哎哟,竟然还有鸡蛋。”

保国,你可真是忒谦虚了。英子妈乐得直不起腰,心里那个美滋滋呀。

每提到一件礼物,她的声音都会特意提高几度,生怕外面的人听不清楚。

今儿个可是相亲,上门来商量婚姻大事呢。

又不是干啥见不得人的事,该风光的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