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我短暂相聚后,还没来得及好好说说话,京城的天空陡然间乌云密布,仿佛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将整个京城笼罩其中。豆大的雨点像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狠狠砸下,瞬间倾盆而下。起初,百姓们满心欢喜,以为是上天怜悯,降下这场甘霖,能缓解那肆虐已久的旱灾。可谁能料到,这暴雨来得太过迅猛,势头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持续的时间也长得超乎想象。京城周边本就干涸得见底、河床满是裂痕的河道,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汹涌的水量。刹那间,河水如脱缰的野马般暴涨,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石块和杂物,以排山倒海之势向着京城奔腾而来。
洪水好似一头凶猛的巨兽,咆哮着冲进京城。所到之处,房屋在它的冲击下纷纷轰然倒塌,扬起漫天的尘土。百姓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孩子们惊恐的哭声、大人们焦急的喊声、洪水震耳欲聋的咆哮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曲绝望的悲歌,整个京城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苏轼和我来不及多想,立刻投身到抗洪救灾的紧张工作里。苏轼毫不犹豫地站在齐腰深的洪水中,那冰冷刺骨的水流不断冲击着他的身体,可他浑然不觉。他挥舞着手臂,大声指挥着士兵和百姓们搬运沙袋,堆砌堤坝,试图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阻挡洪水的疯狂侵袭。他的声音因为长时间的呼喊,变得沙哑而又疲惫,但他始终没有停下,那坚定有力的话语不断在洪水中回荡:“大家加把劲!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挡住洪水!”
我则在临时搭建的医疗点,争分夺秒地救助那些被洪水冲伤的百姓。伤者源源不断地被送来,他们的状况惨不忍睹。有的被倒塌的房屋砸伤,身上满是鲜血和淤青;有的被洪水卷走后好不容易才被救起,浑身湿透,冻得瑟瑟发抖,痛苦地呻吟着。我一刻也不敢停歇,双手不停地为他们包扎伤口、处理骨折。这时,一位年轻的母亲,名叫阿秀,她满脸泪痕,神色慌张,紧紧抱着自己受伤的孩子冲进医疗点,扑通一声跪在我面前,哭着哀求道:“大夫,求求您,救救我的孩子!”我连忙将她扶起,只见孩子的腿被一块木板重重砸中,鲜血如泉涌般直流,孩子已经陷入了昏迷,脸色苍白如纸。我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迅速为孩子止血、消毒,然后小心翼翼地为他固定骨折的部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轻声安慰着阿秀:“别担心,阿秀,孩子会没事的。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可我的心里也十分紧张,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默默祈祷着孩子能平安度过这一劫。
然而,洪水的疯狂肆虐让医疗物资变得极度匮乏。绷带、药品很快就见底了,而伤者却越来越多,源源不断地被送来。苏轼得知这个情况后,心急如焚,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带着几个同样勇敢的士兵,毅然前往城中的药铺和医馆收集物资。其中,士兵李明一直紧跟在苏轼身旁。
在他们艰难前行时,李明看到了在洪水中拼命护着孩子的阿秀。阿秀单薄的身躯在洪水中摇摇欲坠,李明心中一紧,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帮阿秀把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阿秀望着李明,眼中满是感激:“谢谢你,要不是你,我和孩子可怎么办。”李明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大家都在努力,能帮一点是一点。”
之后,李明在收集物资的间隙,总会抽空到医疗点看看阿秀和孩子。孩子的病情逐渐好转,阿秀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每次看到李明来,她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一来二去,两人之间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有一次,李明在洪水中找到了阿秀家被冲走的一个旧木盒,那里面装着阿秀和孩子仅有的一点念想。当李明把木盒交到阿秀手中时,阿秀眼中闪着泪光,伸手轻轻为李明擦拭脸上的泥水,两人对视,氛围变得有些微妙。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礼部侍郎赵康却在这个关键时刻落井下石。他一直对苏轼的才华和威望嫉妒得发狂,内心的阴暗让他在此时选择了暗中向皇上进谗言。他跪在皇上面前,一脸虚伪地哭诉道:“陛下,苏轼救灾不力,正是因为他的疏忽和失职,才导致京城从旱灾演变成如今这般可怕的洪灾,百姓们苦不堪言啊!”皇上听了他的话,龙颜大怒,立刻派人前来斥责苏轼,并严厉要求他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灾情,否则就要治他的罪。苏轼心中满是委屈和愤怒,他为了救灾日夜操劳,不惜牺牲自己的安危,却换来这样的污蔑和指责。但他深知此刻不是争辩的时候,百姓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他只能强压下心中的怒火,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救灾上。
我看着苏轼疲惫又无奈的样子,心中犹如刀绞一般心疼。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安慰他说:“苏公子,你别灰心。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度过这个难关。那些官员的诬陷,我们不必理会,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好。”苏轼转过头看着我,眼中满是感激和温暖:“苏瑶,幸好有你在我身边。如果没有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你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洪水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