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在等待的日子里,我也没有闲着。我会在院子里种植更多的草药,精心照料它们,希望苏轼回来的时候,能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我还会翻阅那些医书,研究新的药方,想着如果苏轼回来生病了,我就能更好地照顾他。
这天,我在整理草药时,突然想起苏轼曾和我一起上山采药的情景。那时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我们穿梭在山林间,寻找着珍贵的草药,偶尔还会发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苏轼会摘下一朵,轻轻插在我的发间,笑着说:“苏瑶,你比这花还美。”想到这里,我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可很快又被思念所取代。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在思念与担忧中苦苦煎熬,等待着苏轼的归来。每一次听到村口传来的脚步声,我都会满心期待地跑去张望,可每一次都失望而归。但我始终相信,苏轼一定会回来,我们的生活会重新回到从前。
而此时的苏轼,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心中也满是牵挂。他坐在马车里,看着窗外不断后退的景色,思绪却飘回了那个小山村。他想起与我一起在田间劳作的日子,汗水湿透了衣衫,却充满了快乐;想起在老槐树下,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宁静的午后,读书、聊天,时光仿佛都变得缓慢。他深知此次回京,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向来残酷,他与王安石变法派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保守派也在虎视眈眈。他担心自己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更担心无法保护我和那个宁静的家。
到了京城后,苏轼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就被卷入了一场复杂的政治漩涡。他刚踏入府邸,就有几位保守派官员前来拜访,他们表面上是来寒暄问候,实则是来试探苏轼的态度。为首的一位官员,满脸堆笑地说道:“苏学士此番回京,可谓是众望所归啊。如今朝堂局势动荡,变法派胡作非为,百姓苦不堪言,苏学士定要为天下苍生做主啊。”苏轼心中明白他们的意图,微微皱眉,冷静地回应道:“变法之事,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如今当务之急是解决民生问题,而非党派之争。”官员们听了,脸色微微一变,但仍不死心,继续劝说:“苏学士,您在朝中威望颇高,只要您振臂一呼,定能集结众人之力,推翻这混乱的变法。”苏轼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只做对国家和百姓有益之事,不会被党派利益所左右。”官员们见劝说无果,只好悻悻离去。
几日后,苏轼在街上偶遇了昔日好友章惇,本以为会是一场温情的重逢,可谈及变法,两人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章惇如今已是变法派的中坚力量,他极力劝说苏轼支持变法,认为苏轼的加入能让变法更加顺利推行。苏轼却认为变法虽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过程中弊端丛生,不能盲目推进。两人各执一词,不欢而散。这次相遇让苏轼更加明白,在这朝堂的洪流中,曾经的情谊也难以抵挡政治立场的差异。
在京城的日子里,苏轼一边要应对保守派的拉拢和变法派的猜忌,一边还要为京城的民生问题奔波。他四处走访,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向朝廷上书建议改善民生的措施。然而,他的建议却遭到了一些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苏轼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苏轼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心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我在村子里,对苏轼在京城的遭遇一无所知。我依旧每日为村民看病,等待着他的消息。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云游的僧人,他路过小院时,看到我在院子里整理草药,便停下脚步。僧人双手合十,说道:“女施主,我看你神色忧愁,可是有心事?”我叹了口气,将苏轼被召回京,至今没有音信的事情告诉了他。僧人微微点头,说道:“一切皆有定数,女施主不必过于担忧。苏学士福泽深厚,定会平安归来。”我听了,心中稍感安慰,向僧人道谢。
日子依旧一天天过去,我在思念与担忧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日夜。终于,有一天,村口传来一阵喧闹声。我心中一动,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朝着村口跑去。远远地,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苏轼。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喜悦。我们的目光交汇,那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我不顾一切地朝着他跑去,投入他的怀抱。苏轼紧紧地抱住我,仿佛抱住了全世界。他在我耳边轻声说道:“苏瑶,我回来了,再也不离开了。”
然而,苏轼刚回到村子不久,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与我相聚的时光,朝廷的一封加急信件又打破了这份宁静。苏轼拆开信件,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信中说,京城突发严重的旱灾,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皇上责令苏轼即刻返京,协助处理救灾事宜。苏轼深知灾情紧急,可看着我满是不舍的眼神,他又于心不忍。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以百姓为重,再次踏上了回京的道路。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泪水模糊了双眼,心中默默祈祷他能平安归来,也希望这场灾难能早日过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