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蔡琰加入秦尧的队伍,二人每日在书案前探讨文道,从古代经典到灵气复苏后的新世界,彼此间的交流渐入佳境。蔡琰的才学与从容令秦尧暗生敬意,而秦尧的远见卓识与温润气度,也悄然拨动了蔡琰的心弦。
一次夜谈中,秦尧随口说道:“蔡小姐的学识令人钦佩,但身处乱世,何以保持如此淡定?”
蔡琰轻轻一笑,低声答道:“家父常教导我,学以修身,静以致远。乱世虽苦,若心有所向,便能坦然面对。倒是公子,既有文才,又有仁心,将来必成大器。”
秦尧凝视她的目光多了一丝柔和,心中默默起誓:“此生若能有蔡小姐相助,定可不负所愿。”
虽有情愫,但二人始终恪守礼仪,从未逾矩。秦尧心知,乱世之中情感需以大局为重,而蔡琰也以贤者之风自持,将文道与家国的责任摆在首位。
某日在路途中,秦尧忽然感到精神异常集中,思维如泉涌般活跃。他停下脚步,试着闭目静思,脑海中仿佛显现出一道古卷,其上文字流转,透出神秘光辉。随行的蔡琰见状,立刻上前关切地询问情况。
蔡琰见状,没有多言,直接释放出她的文道之灵‘玉笛书魂’,一阵柔和的青色光芒笼罩在秦尧周身。伴随着轻柔的琴音,仿佛有一股清流涤荡着秦尧的心灵,将他内心的杂念一一剔除。
秦尧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更加清澈。他感激地说道:“蔡小姐,此刻心境前所未有的通透,多亏了你的帮助。”
蔡琰淡然一笑,柔声道:“公子本就有大才,只是杂念羁绊。我的文灵只是助公子一臂之力,真正的突破,还是源于公子的悟性。”
秦尧睁开双眼,略显疑惑地答道:“刚才似乎有一道奇异的灵感涌入脑海,思绪清明,仿佛能洞悉书中奥义。”
蔡琰略一沉思,忽然眼眸一亮:“这可能是文道觉醒的前兆!公子若能再进一步,或许便可开启文灵。”
在蔡琰的指导下,秦尧专注于心,试图抓住那缥缈的灵感。他缓缓展开手中的书卷,默诵经典,灵气渐渐汇聚于眉心,最终凝结成一道淡金色的符文虚影。
就在这一刻,天地之间仿佛产生了某种共鸣。一阵微风拂过,卷起地上的落叶,宛如书页翻动的声音。天空中星光渐亮,无数细小的光点汇聚在秦尧周身,形成了一片宛若银河的书卷虚影。虚影中隐约浮现经史典籍的轮廓,每一道文字都散发出深邃的光芒。
伴随着符文虚影的凝结,一股肃穆而浩然的气息笼罩四周,令人心生敬畏。蔡琰目睹这一幕,惊叹道:“这是天地对文灵的回应,公子的觉醒必然非同寻常。”
这一独特的天地意象,不仅表明秦尧的文灵与众不同,也象征着他与天地间的文道力量达成了更深的契合。
对比蔡琰的觉醒,秦尧的文灵更显恢弘与浩瀚。蔡琰的觉醒虽同样引发天地异象,但更偏向细腻与精妙,其文道之灵‘玉笛书魂’体现的是对人心的微妙影响力。而秦尧的‘星罗书海’则代表了无尽的智慧与推演的极限。
“这是文灵!”蔡琰惊喜地说道,“公子已然踏入文灵阶段,这种觉醒能够大幅增强文者的心智与推演能力,是文道修行的重要标志。公子的文灵更是少见的绝顶之资,承载了浩然大气与无尽智慧。”
这一壮观的天地异象并未局限于秦尧所在之地,而是波及了更广的范围。
在附近的村庄,村民们看到夜空骤然亮起星光,纷纷驻足仰望,有人低声惊叹:“这是天降祥瑞,难道真有文道圣人出世?”
远处的学府中,一名正埋首苦读的青年抬头望向窗外,目光被远天闪耀的光辉吸引,喃喃道:“这样的景象……莫非是文灵觉醒所致?会是哪位大贤引发了如此天象?”
甚至在更遥远的城池,几位文道修行者也感受到了天地间的变化。他们彼此对视,面露震撼之色,其中一人说道:“文道昌盛的预兆!此人若能善加培养,或许能在乱世中开创全新格局。”
远在深山中的隐士们,也察觉到了这一文灵觉醒的天地异象。他们静坐草庐,望着远天的星光,喃喃道:“此等祥兆,必是贤才出世。若为明君所用,必能改写天下大势。”
而各地百家的掌门人,也在家族秘境中感知到了异样的灵气波动。他们彼此通信,议论纷纷:“能引发天地共鸣的文灵觉醒,已是百年难得一见。这必是天降大才,若能追随英明之主,天下或将迎来太平盛世。”
然而在洛阳宫中,刘宏得知此事时,脸色变得阴晴不定。他站在御书房中,久久未语,最终冷笑一声:“文灵觉醒……若为我用,可助江山稳固;若为敌手,必是祸患。此人,要么为朕所用,要么彻底毁掉。”
他随即召来宦官与亲信密谋:“不惜一切代价,查清这文灵觉醒之人到底是谁。”
与此同时,隐居在山林中的水镜先生和鬼谷子的后人也关注到了这一文灵异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