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军屡败,朝廷震恐。帝坐于朝堂之上,面色阴沉,群臣皆噤若寒蝉。帝怒曰:“贼势猖獗,官军屡败,如之奈何?”
群臣惶恐,皆不敢言。良久,有大臣出班奏曰:“陛下,今起义军势大,官军不敌。当下诏求贤,以平起义。”
帝曰:“善。速拟诏,广求贤才,以平贼乱。”
于是,朝廷下诏求贤,诏曰:“朕承天运,君临天下。然今贼寇四起,官军屡败,社稷危矣。朕夙夜忧叹,不能寐。今下诏求贤,凡有谋略之士,勇武之将,能平贼乱者,朕必重赏,封官赐爵,不吝千金。望天下之士,踊跃应诏,以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诏下,天下震动。四方之士,或有抱负者,皆欲应诏。然亦有观望者,恐朝廷无力平乱,反受其害。
此时,朝廷之中,亦有纷争。有大臣曰:“陛下,求贤虽善,然恐贤才难觅。且起义军势大,非一时可平。当思他策。”
另一大臣曰:“陛下,今唯有求贤,方能平乱。若不行此策,恐社稷不保。”
帝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
而此时,起义军之势,如日中天。天命人率领起义军,攻城略地,势不可挡。官军望风而逃,百姓纷纷归附起义军。
天命人深知,朝廷虽败,然其根基尚存。不可掉以轻心。乃与众谋士商议对策。
有谋士曰:“主公,今朝廷下诏求贤,欲平起义。当防其有诈。”
天命人曰:“然。朝廷求贤,必有阴谋。吾等当谨慎应对。”
另一谋士曰:“主公,朝廷求贤,或可利用之。可遣人混入应诏之士中,探其虚实。”
天命人曰:“善。可依计而行。”
于是,天命人遣细作混入应诏之士中,以探朝廷虚实。
而朝廷之中,求贤之诏虽下,然应诏者寥寥无几。帝心急如焚,问群臣曰:“为何应诏者甚少?”
有大臣曰:“陛下,今起义军势大,众人恐应诏而不能平乱,反受其害。且朝廷之威,已不如昔。众人观望,亦是情理之中。”
帝曰:“如之奈何?”
大臣曰:“陛下,当加重赏赐,以诱之。且可派使者,四处招揽贤才。”
帝从其言,加重赏赐,派使者四处招揽贤才。
使者所至之处,宣扬朝廷之诏,许以重赏。然应者仍不多。
此时,有一谋士献计曰:“陛下,今应诏者少,可下诏罪己,以收民心。且可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以安百姓。如此,则民心归附,贤才或可应诏。”
帝犹豫再三,曰:“罪己?朕何罪之有?”
大臣曰:“陛下,今国家危难,皆因陛下用人不当,政令不明。陛下罪己,可收民心,为平乱之先。”
帝无奈,只得下诏罪己,曰:“朕承天运,君临天下。然朕德薄能鲜,用人不当,政令不明,致贼寇四起,官军屡败,社稷危矣。朕夙夜忧叹,不能寐。今下诏罪己,愿改过自新,以安百姓。望天下之士,助朕平乱,朕必重赏。”
诏下,百姓闻之,皆感帝之诚意。民心稍安。
帝又大赦天下,减免赋税。百姓欢呼雀跃,颂帝之德。
此时,有一些贤才,见朝廷罪己,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心中有所动。乃应诏而来。
帝见有贤才应诏,心中大喜。乃亲自接见,问以平乱之策。
有贤才曰:“陛下,今起义军势大,不可力敌。当用离间之计,使起义军内部生隙。然后再派大军,一举击破。”
帝曰:“善。如何用离间之计?”
贤才曰:“陛下可派细作潜入起义军,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且可许以重赏,诱使起义军将领叛变。”
帝从其言,派细作潜入起义军。
而此时,天命人已察觉朝廷之阴谋。乃加强戒备,严查细作。
细作潜入起义军,散布谣言,曰:“天命人欲称王,将杀功臣。”
起义军将士闻之,皆有疑虑。天命人得知,乃召集将士,曰:“吾等起义,为的是推翻暴政,拯救万民。吾岂有称王之心?此乃朝廷之离间计也。汝等不可轻信谣言。”
将士们听了天命人的话,疑虑稍解。但仍有一些人心中不安。
天命人深知,必须尽快破除朝廷的离间计。乃与谋士商议对策。
谋士曰:“主公,朝廷之离间计,不可不防。当以恩义感化将士,使其坚定信念。且可揭露朝廷之阴谋,以安军心。”
天命人曰:“善。可依计而行。”
于是,天命人对将士们更加恩义,赏赐有加。且揭露朝廷之阴谋,使将士们明白朝廷之险恶用心。
将士们心中的疑虑彻底消除,更加坚定地跟随天命人。
而朝廷的细作,见离间计不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